第一二一章至一二二章 奪魁(上)(第3/3頁)

唐知府不為所動,該怎麽批還怎麽批,只是輕聲道:“看評語。”

周案首低頭一看,只見一行絢麗的行書道:‘請嶽蒙泉來,本官一並錄取。’看完便刷得一聲臉紅了,將試卷塞進懷裏,朝知府大人行個禮,匆匆走了。

原來小題是他自己所作,大題卻剿襲了正統年間會元嶽正的文章……當初雖然知道是剿襲,但他完全不擔心,因為‘道之以德’這種大題的程墨滿天飛,考官不大可能看過自己用的那篇……即使看過了他也不怕,因為大明律沒有規定不許剿襲,考官又沒法挑文章的毛病,只能自認晦氣,吞了這顆臭蒼蠅。

其實他天生記憶力好,腹中程文不下三千件,縣試的兩篇文章便都是剿襲而得,竟然至今無人察覺,今日這才故伎重施,想繼續用投機取巧的法子過關。

可這家夥也不打聽打聽,唐順之是何許人也?那是公認的天下奇才,二十二歲便中了會元,若不是不肯阿附張璁,那年的狀元便是他的囊中之物。可就算張璁氣歪了鼻子,也只敢將他降為探花,不然天下人的唾沫就能把張首輔給淹了。

後來因為信仰問題,他又被攆回老家讀書二十年,就成為了超一流的大學問家。這樣的怪物什麽文章沒有讀過?又怎會被個小小的童生愚弄呢?老唐只是輕輕一句‘讓嶽正來’,便解決了困擾諸位考官多年的難題,所謂舉重若輕便是這個意思。

當然也只有這樣的權威人士,才敢打破縣試案首必為生員的慣例。

但唐知府終究是個厚道人,如果他將這‘剿襲’事件公諸於眾,那周案首的名聲便算徹底玩完,一輩子也別想再考中了。現在雖然考生議論紛紛,但終究沒有證據,猜測一陣也就過去了。

就在一片竊竊私語中,沈默和陶虞臣同時站起來準備交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