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一把好刀(1)

“我寫了個大綱,您看看怎麽樣。”

編劇陳彥民遞過一份文稿,這位屬於大器晚成,後來是《人蟲》的導演。

“一個錄音師和一個女演員,在棟舊樓裏錄特效,被某種奇怪的聲音帶到了陰森恐怖的地下室。”

正副主任看到這裏就頻頻皺眉,“你這個又是特異功能,又是冤魂,尺度有點大啊。”

“沒事,我在結尾加一句,說這一切都是精神病人講的故事,這樣就能過審了。”陳彥民信心滿滿。

噗!

許非差點噴出來,感情國產恐怖片的優良傳統從八十年代就有了啊?

眾所周知,國產恐怖片兩大特色:不許有鬼!不許太嚇人!

以至於後世形成了一種不用看就知道的套路,那些鬼啊怪啊,要麽是精神分裂,要麽是人裝的,反正澀會主義絕對不能有鬼!

“恐怖題材放在電視劇裏不太適合,畢竟觀眾廣泛,有老有少,以後再看吧……”

陳彥民的創意被大家討論半天,覺得十分不靠譜,予以否定。

其實這部戲後來是拍了的,成為一部電影叫《黑樓孤魂》。據說放映時還嚇死過人,被有關部門禁映。

跟著又有幾人提議,五花八門,腦洞大開,甚至有讓主角練氣功的……

許非嘆為觀止啊,八十年代文藝工作者的想象力比後來強多了,因為沒有既定套路,誰也不知道怎麽拍,拍什麽好看……

每個人提出思路,大家討論可行性。簡單粗放,毫無理論基礎,全憑經驗和靈光乍現。想想也是,鄭小龍也不過82年畢業,參加工作不到四年,能牛到哪兒去?

末了輪到趙寶鋼和馮褲子,果不其然,一個拎出本間諜小說,一個拎出本討論家庭情感的小說,都被否決。

正副主任都很失望,沒有眼前一亮的東西。魯小威將目光轉向角落,終道:“小許,你有什麽想法?”

“呃,準備了一點,說的不對,還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正。”

許非十分謙遜,但一開口就不是那回事了,“我這個起頭有點久,從1978年說起。1978年,央視播出了新時期的第一部電視劇《三親家》,是用錄象設備在實景裏制作完成的。

當年央視拍了八部劇,其中四部是兒童劇,這個數字也差不多是全國的電視劇產量。

到了1979年,產量變成了19部。80年,產量已經增至130部……”

“讓你說想法,你講這些做什麽,在給我們上課麽?”

金巖不耐煩道,配上那一臉橫肉,顯得很兇悍。

他出身名門,外公和舅舅都是院士,叔叔是水木大學教授。83年加入中心,上來就能當導演,中心一共拍了六部劇,他自己就拍了兩部,當然效果不怎麽樣。

“……”

許非看了看主任,魯小威擺擺手,“讓他說完。”

“81年年底,津門創辦了《廣播電視雜志》,舉辦優秀電視劇評選活動。同年,政府設立飛天獎,1983年《大眾電視》又設立了觀眾票選的金鷹獎。

1982年,中國電視劇藝術委員會成立,我們中心同年創辦。次年,又成立了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

83年,國家發布“四級辦電視”政策,號召各地創辦電視台,覆蓋到鄉村一級,對電視劇的需求急速增大。

到了85年,電視劇產量已經多達1300部,老百姓的電視機數量也達到了5千萬台。”

“……”

鄭小龍的手指頭在底下敲了敲大腿,魯小威饒有興致的聽著,就像上次在茶樓一樣。

李小明、陳彥民等人互相瞅了瞅,這些東西眾人都清楚,但沒人把它們放在一塊說,既是放在一塊說了,此刻一聽,還真有點不同的意思。

“我引用這些資料,就是想說電視劇的發展乃大勢所趨,將來一定會形成一種文化產業。

產業不光是指工農林漁,文化藝術也是產業。當電視劇有了成熟的生產模式,有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有了開放的商業市場,有了廣闊的觀眾群體,這就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我們已經過了蹣跚學步的幾年,正是大步快走的時候。

目前國內幾家有實力的生產基地,一個是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一個是齊魯電視台,一個是粵省電視台,還有一個就是我們。

我們已經占據前列,但想將這個位置保持下去,並進一步發展,勢必要形成這種產業化的意識。

產業化的前提是專業,不單指幾個專業技術人才,而是一種思維模式。

比如我們在生產一部電視劇之前,一定要擅做分析,分析作品、分析對手、分析觀眾。

什麽作品觀眾愛看?沒看過的自然就愛看。看過類似題材的,我們比他拍的好,那自然也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