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兵車行 第四章 英魂 (四 上)(第2/3頁)

“朝廷能清楚此點最好。否則,王某可不願做第二個封帥。”王洵點點頭,咬著牙補充。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此番回援的主力,將有一半兒是他招降的馬賊,另外一半兒則是安西軍老兵。前者眼裏只有他這個大都督,士氣不會受到朝廷對封常清處置的影響。而後者,心中卻把封常清看得如自家長輩一般。倘若封帥真的有個三長兩短,即便他王洵願意繼續替朝廷賣命,恐怕這支隊伍,也要不戰自潰了!

本著未雨綢繆之計,王洵刻意把話說得聲色俱厲。那欽差哪敢反駁,只是一味地點頭唯唯而已。知道此人頂多也就能起到個學舌鸚鵡的作用,王洵也不再跟他弄什麽繁文縟節。轉回頭來,繼續給麾下的將佐布置任務。該去張貼榜文安民的去張貼榜文,該負責巡視各地的去巡視各地,一切都如計劃了多時般,布置得井井有條。

告示乍一貼出,柘折、俱戰提兩座城市中的百姓們立刻亂成了一鍋粥。有的立刻收拾行李,變賣家產,準備逃回中原或者到城外的牧場躲災。有的則本著持重的態度,四處探聽消息,聯絡親朋,以便做出最佳選擇。鬧哄哄折騰了兩天,卻發現城中官府市集在照常運轉,負責民政的官員繼續升堂問案,負責治安的兵卒也照舊扛著兵器列隊上街。就連跟大都督府恨不得穿一條褲子的程記分號,也是照舊開門營業,沒有半點準備卷起鋪蓋走人跡象。

著什麽急,天塌下還有大個子頂著呢!抱著一絲僥幸之心,百姓們繼續猶豫觀望。旋即驚詫地發現,準備追隨大都督出征的兵馬只有區區數千,還及不上去年跟大食人開仗的規模。而那些在城中娶了老婆買了宅子的兵卒,好像也沒接到出征命令。種種情況,都表明大都督府只準備象征性地回中原去應付一下差事,真正的主力,還是留在了大宛這邊!

“原來唐人那邊沒亂到哪裏去,否則,鐵錘王還會只帶兒這點兒人手?”有人心思轉得快,旋即從大都督府的應對措施上,得出了“正確”結論。

“估計是為了給上頭一個交代吧。這麽老遠,等他們趕回去,仗早打完了!”有人則通過大宛跟長安之間的距離,推斷出王洵的“真實”意圖。

還有聰明者,則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著急跟大食人那邊重新建立聯絡。“鐵錘王既然敢把中原發生叛亂的消息公之於眾,肯定是為了給艾凱拉木設個套子鉆。待艾凱拉木那蠢貨像去年般一頭紮進陷阱裏去,說不定鐵錘王就帶著人馬從他背後冒出來了!”

林林總總,在希望猶存的時候,人們在潛意識裏,總會把事情往對自己有利一面想。大都督府控制藥刹水這幾年來,行的是唐律,對治下百姓不像大食人那麽嚴苛。鐵錘王本人也是個見過世面的,不像俱車鼻施當年那樣刮地三尺。再加上唐人宗教方面的包容,無論你信的是哪路神明,拜火教也好,天方教也罷,只要不幹擾政務,不違背律法,不試圖謀反,就盡管放心念你的經,差役們絕不會找借口上門……。種種措施,使得當地百姓在沒有其他選擇情況下,也更願意做一個享受現實的唐人,而不是尋求什麽死後的信仰天國。

昔日無意間執行的惠民政策,在危急關頭悄悄地顯示出了其威力。當民間的騷動漸漸平息下來,藥刹水沿岸的各路諸侯,幾經權衡之後,也按王洵在信上的要求,各自帶著五百精銳前來匯合了。對於這些兵馬,王洵只是想拿來“鞏固”對諸侯們的控制,並沒指望真的用他們打仗。約略檢點了一番,便將他們交給了宋武統一調派。

東西兩個曹國的國主跟王洵關系密切,審時度勢,帶頭主動要求回中原勤王。一些去年從王洵手裏得到大筆好處的國主、城主們,也紛紛上前請纓。眾目睽睽之下,阿悉蘭達等跟大都督府關系一般的諸侯,也只好隨著大流,要求為大唐效力。王洵先是笑著聽他們把話說完,然後擺擺手,朗聲道:“諸位的盛情,王某一定會上奏給陛下知曉。但這番回援京師,充其量是走個過場。讓陛下知道我等的忠心而已。切莫說未必能趕上與敵軍的決戰,即便僥幸趕上了,幾十萬人的戰鬥,咱們這點人,還能起到什麽作用?充其量是幫忙敲敲戰鼓,收容一下俘虜而已!所以各位還是不要去了,把出頭見世面的機會,留給自家子侄。畢竟,待諸位老去之後,國事還要他們來支撐!”

“那倒也是!”聽王洵說得輕松,諸侯們紛紛出言附和。其中某些心思轉的飛快的,便更確信此番回援,不過是為了向大唐皇帝表達忠心,撈好處。其實只到中原去轉一圈便會折返,根本不可能打什麽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