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那拉氏獨斷立稚子 袁世凱窮途遇奕譞(第3/18頁)



  此話一落,王公大臣腦袋一轟,亂作一團,跪地哭聲不斷。過了一會兒,慈安皇太後才輕輕抹去臉上淚水說道:

  “眾王公大臣,現在不是哭泣的時候,立嗣之時事關重大,請你們速作決定。”

  恭親王奕欣再次上前奏道:“皇後誕生之期想已不遠,不如秘不發喪,待皇後分娩後,如生皇子則立為嗣統、如生為女,再立新君也不遲。”

  “國不可一日無主,何況這秘密已經泄出如何能夠守住,萬一張揚出去,動搖國本,你能擔當得起?”慈禧太後一掃剛才的泣哭神色,大聲地訓斥奕欣。

  奕欣知趣地退出,禦前大臣奕劻上前奏道:“可在溥字輩中選擇皇上切親血統,且賢能者為君。”

  慈禧沒待他說下去,就打斷他的話說:“溥字輩中無可立君之人,年長的平庸無能,年幼的多為處子,又太小。”

  這時,慈安太後待慈禧話音剛落,就接著說道:“據我意見,恭親王的兒子載澄可以入承大統。”

  恭親王奕欣一聽,立即上前撲通跪倒在地叩頭謝罪道:“載澄一向不守家規,也少讀詩書,不懂禮儀,實是一平庸之人,不可立為新君,否則將貽誤國事,有辱先祖。”

  慈禧這才對奕欣緩緩點一下頭說:“載澄雖不可繼承大統,但也不是恭親玉說得一無是處。我認為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倒是個合適的人選,雖然年僅四歲,但聰明伶俐,相貌英俊,有古代相術上所雲的帝王之相,李鴻藻李大人你說呢?”

  李鴻藻做夢也想不到慈禧太後這時忽然問起了他,猛一愣神,立即出班上前叩頭奏道:

  “太後聖明,老臣也想到醇親王之子,剛想出班請奏,不想太後先說了,載湉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軍機大臣李鴻藻也認為本宮所言極是,其他各位大臣不知有何異議,請速奏來。”

  其他人一聽,這皇位續統人選一定是兩宮太後早就商定好的。誰還這麽不知天高地厚,一意逆太後行事,都一直跪下齊聲奏道。

  “兩宮太後明鑒,醇親王之子再合適不過。”

  這時,慈禧太後冷峻的臉掠過一絲不易覺察地笑容,他立即向著眾人大聲說道,

  “眾位大臣請起,這事就這麽定了,現在就請李鴻藻執筆傳位懿旨。”

  王公大臣一聽,大局已定,想挽回己不可能,眾人紛紛站起,各找位子重新坐定。慈安皇太後一無任何表情,機械聽著慈禧太後發話指揮大臣做事。恭親王奕欣內心一涼,不知是啥滋味,也悄悄在一個角落裏坐下不語。唯一震動極大的是醇親王奕譞,他向來中庸無為,與人無爭,做夢也想不到,眾議紛爭的皇位繼承人竟是自己的兒子載湉,也不知是福是禍,只嚇得跪倒在地上站立不起來,眾人都紛紛站起坐定,他仍跪倒地上癱作一團。慈禧皇太後見狀,立即命內侍將他扶起,攙到旁邊坐定。

  不多久,李鴻藻擬定詔書完畢,上面寫道:

  朕蒙皇考文宗顯皇帝隆恩,沖齡入續承柞,一晃一十三年有余,承蒙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勞苦功高,嗣奉懿旨,命朕親裁大政效法先祖、勤政愛民、自惟力疏德滿,恐沒列祖鴻業,敢不兢兢業業、孜孜國政,雖無大業鴻圖告慰,也削平撚逆,剿滅回首匪類,國之太平有加。為中外臣民所共睹。朕值盛年,體強魄旺,本年十一月適出天花、雖盡心調治,然天命不可夷,以致彌留之際思慮統緒重事,亟宜求德望專惠之人為續。茲欽春兩宮皇太後懿旨,立醇親王三子載湉承繼為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皇帝慈仁聰穎,必能擔付大任,並考養兩宮皇太後,興國旺民,永保基業。也謹望中外文武臣僚各勤其位,輔嗣皇帝暢國隆業,則朕欣慰也。喪服依舊制,二十七日除。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兩宮皇太後押上各自的印寶。

  此時此日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六日淩晨即公元一八七四年。

  嗬!冰結得好厚。

  醇王福晉葉赫那拉氏剛剛起床,就見面前池塘裏的冰又加厚一層。她繞過池塘,沿著漢白玉小徑向前走著,邊走邊嘀咕著:這宮中到底出了啥事,醇王爺半夜三更就被來轎擡走,至今未歸,聽說萬歲爺兒在出天花,該不會有什麽事吧?正在想著,從前面跑來一名宮女,慌慌張張他說:“快,大福晉,宮中來人下旨,讓您接旨!”

  醇王福晉一聽宮中來人傳旨,嚇得一身冷汗,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急忙向前庭走去,想走快卻只擡步就是不向前去,在兩名丫環的攙扶下才來到大廳。這時,大廳已站滿了人,醇王福晉急忙帶頭跪下,聽讀聖旨,傳旨太監這時才展卷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