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那拉氏獨斷立稚子 袁世凱窮途遇奕譞(第2/18頁)


  不知為何,慈禧今天顯得特別沒有精神,身著便服,滿臉疲倦之相,也無往日的粉飾,看起來一夜之間蒼老許多,兩頰有點蒼白,臉上的皺紋也清晰可見,特別是落有凹陷的雙眼,似乎帶點血絲,好象一夜也沒有合眼。

  “都起來吧。”慈安太後也沒精打采他說上一句。

  “謝兩宮皇太後!”

  大臣們這才紛紛站起,按次序坐好。慈安輕輕理一下垂下的雲鬢,沖著慈禧點點頭。慈禧這才欠了欠身,眼圈一下子紅了,沙啞著嗓子。落含悲戚的聲調說:

  “今兒深更半夜把眾家王公大臣請來,實是不得已,有要事煩勞各位親王大臣定奪。”慈禧又緩緩口氣說,“皇上一病多日,危在旦夕,所牽掛的是大清幾百年的業績續統問題,我們姐兒倆想請大家拿個主意,皇上無子,誰可嗣立?”慈禧邊說邊用手拭去腮邊滾落的淚花。

  “大家先仔細思考一下,然後再作定奪,此事關系大清朝興衰,不可不慎重!”慈安也哽咽著說。

  接下去是沉悶,盡管王公大臣沒有說話,但誰心中都在翻騰:這兩宮皇太後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是她們有了人選還是沒有人選?如果沒有人選,讓我來說應該選誰呢?萬一她們有了人選,我先開口提議,說錯了,豈不會遭到兩宮太後的訓斥。

  整個西暖閣內靜悄悄的,只有大中央的宮燈發出噝噝的燃燒聲和大臣們偶爾的咳嗽聲。這思想激烈鬥爭的王公大臣裏面,最為不安的是奕欣和李鴻藻。奕欣知道皇上和自己談過此事,但皇上是試探自己還是真的托國於己呢?另一方面,皇上是否與兩宮皇太後言及此事,如果皇上說了,這兩宮太後是什麽態度呢?自己並不想發表任何意見,還是聽其他人發表見解,如果兩宮太後一起要自己作出見解呢?那就堅持等待皇後阿魯特氏分娩後再作定論。

  此時,李鴻藻內心的矛盾似乎有甚於這裏所有的王公大臣,包括恭親王奕欣。皇上這傳國遺詔是皇上親自口授自己筆錄的,既然是皇上的傳國詔書中指定了恭親王奕欣是皇位繼承人,再討論有何意義,這不是違背皇上聖旨嗎?然而,這皇上的遺詔,兩宮皇太後一定有所知,昨天內務府總管李蓮英親自到府上談及此事,讓自己放聰明點,顯然是兩宮皇太後對皇上遺詔指定的繼承之人不滿意,而另有所圖。自己怎麽辦?可能是這外臣中唯一知道遺詔的事,怎麽放聰明點?就是不言不語,聽他們議論,對兩宮皇太後察言觀色,再作定奪。太後行事,特別是那慈禧太後心狠手毒,說不好,自己身家性命不保,還可能禍及子孫,這年月還是明哲保身吧。是可惜,身為軍機大臣,又是皇上老師,也只能違心行事。聖上,這不能怪老臣,只能怪太後與你作對。

  李鴻藻想著心事,悄悄一擡頭,與那慈禧太後的目光相對,從那威嚴而陰冷的目光中,他感到渾身一陣麻木,趕緊閉開那目光,將身子往下縮一縮,恰在這時,慈禧太後沖著李鴻藻不冷不熱他說道:

  “李大人,你冷嗎?”

  “不!”李鴻藻一抹臉上驚出的冷汗說道,“謝太後關心。”

  慈禧太後這才疏緩了冷峻的目光,慢慢掃視一下眾人說道:

  “各位王公大人,你們考慮好了沒有?”

  也許早有大臣等得不耐煩了,太後話音一落,只見內務府大臣崇倫出班奏道:

  “皇上無子,可在皇上侄輩中選一年長之人作為皇嗣,繼任皇位,如此看來,溥字輩中宣宗長子孚郡王奕潓之子溥倫為溥輩最長,可以繼承大統。”

  慈禧太後還沒等他話音落下,就拉著臉訓斥道:“溥倫雖為溥字輩中最長,但他是過繼給孚郡王奕潓的,血統上稍差一層,你身為內務府大臣,連這點道理都不知道?”

  崇倫灰溜溜地退下,慈禧轉回身對恭親王奕欣說道:

  “恭親王身為皇室親王,也是輔政大臣,對這決定大清續統如此重大之事為何緘默不語?”

  恭親王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出班奏道:

  “皇上正值春秋鼎盛,偶有疾病,也必能康復,立嗣之時可以暫緩,況且,聽說皇後阿魯特氏已身懷有孕,可等皇後分娩之後,根據男女再作定論。”

  慈禧太後聞言,心中暗想,你恭親王也夠滑頭的,我不拿出最後一招恐怕不行,於是又眼睛一紅,鼻子一酸,悲痛欲哭他說道:

  “恭親王說得極是,只是皇上已經賓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