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2頁)

可是羅酆山依然沒有完全沉沒,到了北宋,它第三次冒出水面。

北宋的皇帝崇奉道教,自“來和天尊”降生的宋真宗直到“長生大帝君”轉世的道君皇帝宋徽宗,造成了一大段神仙方士的黃金時代,不由不讓道教徒覬覦已為十殿閻羅盤踞的冥府市場。於是在北宋時,酆都又作為冥府登場了。北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五有一故事說:

宋真宗鹹平三年,王顯鎮守定州。忽一日,一道士來謁,破冠敝褐,自稱“酆都觀主”,一笑則口角至耳,亂鬢若剛鬣。道士對王顯道:“昨日上帝牒送番人之魂二萬至本觀,因為這二萬人應死於您手,所以未敢遽然收於冥籍,先來問問您的主意。您果然要殺他們,那就是功冠於世,但卻要減去您十年陽壽;但您也可以不殺。怎樣才好,請您決定。”王顯認為這道士是個瘋子,便把他趕走了。到了後日,契丹引數萬騎獵於威虜軍境,王顯引兵剿襲,大破之,斬首二萬級。捷報傳到,朝廷以樞密使之位召王顯歸京,可是王顯剛上道不久就死了。

這是一個奇怪的冥府,地點是道觀,主者是道士。天帝要收下界人魂,批量那麽大,不找閻王卻來找他,由他來正式錄入冥簿之後,才最後確定二萬人的死生。雖然“事實”證明那個道士並不是神經病,但這種不成樣子的冥府仍然令人可疑。而道士們卻不管你們信不信,來自酆都的消息還是要造出來。宋徽宗宣和六年,從事郎林毅,閩人,寄居姑蘇。忽夢黃衣吏持文書一卷,列十人姓名,林在其中,謂曰:“召公等作酆都使者,請書知。”此事載於南宋方勺《泊宅編》。而洪邁《夷堅丙志》卷九則說此人名林乂,所召任之官為“酆都宮使”。又雲:林乂一向慕道,懂得這是怎麽回事,便說:“此乃冥司主掌,非以罪譴謫者不至。且吾聞居此職者率二百四十年始一遷,非美官也。”這與一向被召到冥府做閻王的故事很是雷同,於是大致可以落實,作為冥府的酆都宮,其主者就是酆都宮使了。但這新的冥司究竟是如何結構,不得而知,但好像與那座六天宮的羅酆山沒有什麽關系了。這些故事對民間毫無影響,此後也就沒有聲息了。

而南宋的道士們似乎放棄了把羅酆山建成冥府的嘗試,而重點在“酆都地獄”上做文章。一位南宋人李昌齡,他為《太上感應篇》做傳注,談到北都羅酆山,大致是在南朝道士的基礎上摻加以閻羅王體系的成分。如雲羅酆山近水面處有一大洞,名曰陰景天宮。周回三萬六千裏,中有三十六獄。主此洞者名為太陰天君,助治四人為東西南北四鬥君。洞外山上別有六洞,六天大魔各主其一,即冥府六曹,主執罪罰。如此之類,道士的靈感日益枯竭,頂多是修修補補,已經變不出多少花樣了。羅酆體系的鬼域架構缺乏大眾幽冥文化心理的支持和認可,只能是閉門造車,即使在道教的經卷中寫入一百遍,也不過是癡人說夢。

但道教徒的努力並沒有完全落空。他們向幽冥世界出擊的突破點其實還有一個,那就是借著泰山神被宋真宗封為天齊仁聖帝,與民間信仰聯手,讓太山府君“借殼上市”(叫借屍還魂太不好聽了)。其戰果輝煌,竟把十殿閻君統統納入東嶽囊中,但說來話長,只能另文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