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2頁)

日本方面的全權委員定為伊藤總理大臣和陸奧外相兩人。一個是管理國務的最高負責人,一個是外交方面的最高負責人。清政府代表是侍郎和巡撫,從品級上就不同。而且,日方是名副其實的全權,中國委員卻沒有被授予獨斷專行的權限。

“首先駁倒他們的全權問題。”陸奧說道。

“能得手嗎?”伊藤摸了一下鼻下的胡髭。

“一定能得手,侍郎和巡撫之流肯定不能授予那麽大的權限。”

“頂它一下,若是能縮回去,我們就有把握了。”

“無論如何也得拖一下。”

“對,要等占領威海衛之後再談。”

“日本國民還沒有厭戰情緒,恐怕對無論什麽樣的媾和都要大喊不行的。”

交談不多,但彼此了解了對方的心思。

國力有限,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多少還有余力。眼下正計劃進攻威海衛。威海衛取勝,對媾和將大為有利。但這次是美國居中的媾和談判,不能不講情面地拒絕,只好應承下來。等會談時再找毛病,使談判破裂,這就是日方的策略。

“說到底,還得把中堂(李鴻章)拉出來才行!”伊藤回想起在天津同李鴻章會晤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