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東亞上空戰雲彌漫,1894年就這樣過去了。

海城的第三師團歷盡苦戰,朝鮮各地的東學黨起義逐漸衰微。

袁世凱和周馥不斷地搬遷總部,從九連城移到鳳凰城,又從遼陽遷往新民府。

“這名稱有毛病!”袁世凱苦笑道。

兵站總部現在叫“轉運局”,他覺得這名稱的含義就是讓人不斷地搬遷。

“全跑局”——袁世凱給弟弟袁世彤的信上這麽寫著。

他接著寫道:“平壤潰後,兵無戰志。”

日軍的冬季作戰只有攻打海城一役。由於山縣有朋被免職,再也不會有嚴寒之下的戰事了。

“從山海關打到北京。”山縣的這一設想絕不是幻想。如袁世凱所說,清軍已失去鬥志,阻礙進攻的只有嚴寒而已,這設想成功的把握非常大。伊藤和陸奧也都清楚這一點。他們反對,是因為害怕一役成功而全局失敗。不管日軍多麽強,兵力畢竟有限,戰費也並不十分充裕,所以,必須抓住一個適當的時機,接受媾和。

倘若從山海關進攻北京,必然引起恐慌,清朝很可能崩潰,那就會失掉媾和的對手,日本豈不就騎虎難下了?所向無敵,到哪裏是止境呢?當時日本力量所能經營的範圍很有限。

對方倒下去可就糟了,山縣的設想正是有這種危險性。

清朝一旦崩潰,為難的不僅是交戰國日本,列強也一樣。沒有了可以締結各種有利條約的清政府,列強也就不方便了。所以日軍進逼山海關,列強肯定要強烈幹涉。

陸奧所擔心的,是列強幹涉會使戰爭成果歸於烏有。盡管用炮彈打贏了戰爭,可是從全局看來,等於失敗。

北京朝廷派劉坤一為欽差大臣,擔當山海關防務。劉坤一是湖南新寧人。新寧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產生過江忠源等猛將。劉坤一也在太平天國戰爭中立功,由江西巡撫升為兩廣總督,又升為兩江總督。他屬於曾國藩和江忠源所創建的湘軍系統。左宗棠死後,劉坤一就成為湘軍的最高統帥。

李鴻章的北洋軍作戰不利,因而清廷起用了湘軍。

另一方面,恭親王和李鴻章進行的地下求和,多少有了些眉目。盡管朝廷中的一些文官口口聲聲主戰,但僅憑一張嘴是無法取勝的。他們沒有指揮軍隊的能力。

“不懂戰爭的人沒有資格侈談戰爭。”李鴻章雙眉緊鎖,極不高興地自言自語。

從德璀琳的訪日之行,李鴻章看出了日本盛氣淩人的架勢。他同恭親王商議,要挑選一個有職有權的官員,將來做媾和的使節。

“其實,你最合適,既同法國打過交道,又同俄國打過交道。”恭親王向李鴻章說道。

李鴻章面露難色,處理戰敗的事他再也不想沾邊兒了。

“你饒了我吧,談判需要有韌性,我老了,無能為力了……”

“你說的倒是實在話……”

恭親王看了一眼李鴻章的脖頸,據說這個部位的皮膚最反映人的年齡。李鴻章確實是老了。

恭親王忽然想起裕達老人的話,心裏暗想:李鴻章若是再年輕一些,大清江山就危險了。照現在這個年紀,他沒有創造一個新王朝的精力了。李鴻章的年齡,對於清王朝也許是一種幸運吧。

“那就這兩個人吧……”

他們選定的是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

張蔭桓是廣東人,不是科舉出身,而是用巨款捐來的官。現任駐美國、秘魯、西班牙三國公使,在外交方面很有才幹。邵友濂接任著名巡撫劉銘傳之職,已經當了三年多的台灣巡撫。父親邵燦是漕運總督,為官正直,備受推崇。

“這次可不要再有疏漏。”恭親王說道。

“我已經告訴經辦人員,多多注意手續問題。”

德璀琳去日本,日本借口手續問題,不承認他的代表資格。有了不愉快的教訓,這次李鴻章十分慎重。他將任命通知了駐北京的美國公使田貝。

田貝又讓駐東京的美國公使譚恩把清政府的意向傳達給日本政府。清政府希望會談地點在長崎,並提議,日本任命全權委員之日為雙方停戰之日。

日本政府全拒絕了。

會談地點在長崎,需要從大本營所在地廣島特意去那裏。日本是戰勝國,有權力召來戰敗國,所以,地點必須在廣島。日本政府拒絕休戰,會談中也不能休戰。

中國委員於1月26日從上海出發。

次日,在大本營召開禦前會議,陸奧外相對早就準備好的媾和條件草案做了說明。出席會議的有小松宮親王、伊藤首相、山縣陸相、西鄉海相、樺山軍令部長、川上參謀次長、陸奧外相七人。

其他內閣成員均在東京,陸奧已經對他們做好了工作。

媾和條約草案包括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賠償戰費、修訂通商條約等。樺山軍令部長提出應增加割讓山東半島,但他並不十分堅持,所以未被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