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自主之路(第2/2頁)

一周以後,漢城電報局委員陳同書來見袁世凱。

“俄國公使要給本國政府拍發一封長文電報,這是歷來沒有過的,總覺得這裏面有點兒什麽,特來報告。”

“那封電報呢?”

“暫時扣留,還沒發出。”陳同書答道。

因為是密碼電報,內容無法知道,但是,電文這麽長,估計不會是一般的事情。

“多謝,今後還請多加注意。電報暫時不要拍發。”

袁世凱讓陳同書回去以後,立刻采取了兩項措施:

一、同閔泳翊取得聯系,探詢閔黨與俄國方面是否有了重要商定。

二、要求英國方面派出軍艦在朝鮮沿海巡邏,以牽制俄國。

據閔泳翊調查,朝鮮領議政沈舜澤曾致函俄國公使韋貝,內容如下:

密啟者,敝邦偏在一隅,雖稱獨立自主,而終未免受轄他國。我大君主深為恥辱。今力求振興,悉改前制,欲求不受他國轄制。唯未免有所憂忌。敝邦與貴國,睦誼尤篤,唇齒之勢,自與他國有別。深望貴大臣稟告貴國政府,協力默允,極力保護,永遠勿違。我國大臣與天下各國一律平行,或有未適他國之處,望貴國派兵艦相助,以期妥當,是深景仰貴國者也。

奉敕內務總理大臣 沈舜澤

大朝鮮開國四百九十五年丙戌七月十日

顯然,這是一封要求派遣艦隊的信件。袁世凱不失時機,立刻用電報報告李鴻章。

李鴻章接到電報後,向駐彼得堡公使劉瑞芬發出訓令。

駐英、俄公使一年前由曾紀澤換為劉瑞芬,雖是兼駐英、俄兩國,但這一時期清廷同俄國在外交方面的問題較多,所以,公使駐在彼得堡的時間要比在倫敦多。

劉瑞芬親自向俄國政府外交部提出:“請俄國政府不要接受來自朝鮮的書函,如果難以拒絕接受,則請拒絕派遣軍艦。”

俄國外交部保證說:“俄國政府未曾收到過朝鮮政府的任何書函,將來亦不準備接受。”

袁世凱要求派兵,但李鴻章不同意。北洋艦隊運輸數千兵卒,要耗費大量軍費,而目前,還沒有更多的軍費。預算被過著豪奢生活的西太後所揮霍,所剩無幾,與其用來威嚇朝鮮,不如去歐洲訂購軍艦。

在漢城,袁世凱拿出證據,威嚇朝鮮宮廷:“天兵不日來朝鮮問罪!”

八月十四日,袁世凱集合朝鮮文武官員,做了一通演講。

朝鮮方面聲稱書函為不法之徒所偽造,政府事先不曾知曉。

那麽,不法之徒是何人呢?不得不付出犧牲者,否則難以了結。於是,金嘉鎮、趙存鬥等四人被投進牢獄。而閔泳翊則悄悄去了香港,他不在,便找不到證人了。

李鴻章沒有派兵,但是派陳允頤去朝鮮同袁世凱聯系,並且讓丁汝昌出動艦隊到仁川海面。

朝鮮政府第二次靠攏俄國,重蹈了第一次的覆轍,也自消自滅了。

李鴻章向朝鮮政府保證:“中國決不在朝鮮設置‘監國’。”一國的宰相做了保證,朝鮮方面也就放心了。於是,朝鮮政府派外署督辦徐相雨去北京,向北洋大臣和禮部表示“朝鮮無異志”,這樣便給了清政府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