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鬼第六(第3/5頁)

泡利天生不適合作實驗。據說他出現在哪裏,哪裏的實驗室儀器就會有故障。有一次,某個著名物理學家的實驗室儀器突然失靈。他們就開玩笑說:“今兒泡利沒來這地方啊。”過了不久,泡利告訴他們,那天他乘坐的火車在那個時刻在他們的城市短暫停留了一下。

愛因斯坦說:“在我們的經驗之外,隱藏著為我們心靈所不可企及的東西,它的美和崇高只能間接地通過微弱的反光抵達我們。滿懷驚異地預感和尋求這種神秘,謙恭地在心靈上把握存在的莊嚴結構的暗淡摹本,對我來說,已是足夠了。”

1957年,吳健雄與她的合作者驗證了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宇宙不守恒。對於這個實驗,泡利當初堅決認為不會得到預期的結果,他說,他不相信上帝是一個無能的左撇子。後來聽到實驗已經證實後,泡利幾乎休克。

著名作家斯泰隆的母親是名占星家,她曾預言斯泰隆會成為一名作家。斯泰隆也非常相信占星術,為了使自己將來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星相,他還同妻子塞奇商量好懷孕的日期。有一個占星師曾讓斯泰隆特別當心那些重型的機械,不久以後,他在一家健身房剛鍛煉完身體,一個重300磅的器械倒在他的身上,壓傷了他的一塊肌肉。

美國生態學家蕾切爾·卡森曾說:“我們關注宇宙中自然奇觀和客觀事物的焦點越清晰,我們破壞它們的嘗試就越少。”

卡洛爾·沃伊蒂瓦繼位教皇後,成為約翰·保羅二世。保羅二世對聚集在聖彼得廣場的人群致辭的時候只有58歲,他是20世紀最年輕的教皇。他對信眾說:“不要害怕”。這樣的信息深深紮根於教皇本人的背景。

埃德溫·哈勃研究了46個星系,證明了星系正在遠離地球,也證明了遠離的速度與星系和地球的距離有直接的關系。哈勃發現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越快,這個科學定律稱之為“哈勃定律”。以前人們還以為宇宙是靜止的、不變的。哈勃說:“這意味著宇宙可能開始於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大爆炸,也就是宇宙大爆炸。”

維特根斯坦說:“凡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記得他曾跟統計學者弗利曼打賭:“如果魔鬼和你談一筆交易,以一項精彩的理論交換你的靈魂,你會怎麽辦?”“我不會答應,”弗利曼說,“但如換到是不平等理論,則另當別論。”

畫家巴克斯特為伊莎多拉·鄧肯畫了一張速寫,表現了她非常嚴肅的神情,幾綹鬈發感傷地垂在一邊。巴克斯特還給她看了手相。“你會獲得很大的榮耀,”他說,“但你會失掉你在人間最心愛的東西。”

為了向莫洛爾女士解釋俄國革命,羅素曾說,布爾什維克專制雖然可怕,好像恰是適合俄國的那種政府:“自問一下,要如何治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裏那些角色,你就明白了。”

數學家哈代拒絕涉足任何帶有崇拜色彩的地方,為了遷就他,劍橋大學特意在校規裏加了一條,使他“可以豁免某些職責,不參加禮拜”。

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晚年因患右臂疼痛症影響寫作。當醫生將毛姆的右臂右手檢查一遍之後,就警告他說:“先生,你不會寫字,你拿筆的手指部位也錯了,你右臂放在台子上的位置也錯了!”毛姆聽到醫生的診斷後並不為忤,只輕聲地答:“醫生先生,我已經這樣寫了幾十年了。”醫生聽了毛姆的話大不以為然,他惋惜地說:“可憐的人——你錯了幾十年了。”

蘇聯宇航員捷列什科娃經常回顧她返回地球時的場景:“我降落在一片空地上,頃刻間有成千上萬的人向我湧來。”一位老奶奶好奇地問:“姑娘,你在天上看見上帝了嗎?”捷列什科娃回答說:“沒有看到,也許我的軌道與上帝的軌道不同。”老奶奶感激地說:“謝謝姑娘,你沒有騙我。”

杜尚避免了一切對生命可能構成束縛的東西,其中包括對我們平常人來說必不可少的東西:職業、地位、財富和家庭。他在晚年總結說:“我有幸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人生不必擁有太多的東西,妻子、孩子、房子、車子,這些東西全都讓人操心不已,人生沉重不堪。我一生總是輕裝,不帶任何負擔,連計劃打算亦是沒有,那些也是負擔。我只是隨心任情地活著,所以我活得實在是很幸福。”

美國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對地外生物的存在堅信不疑,他有一句名言:“宇宙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還要大,如果只有我們,那就太浪費空間了。”

玻爾是丹麥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在更廣泛的邏輯關系上提出了解決彼此不兼容但又互為完整描述的一些現象,即互補原理。“‘互補’一詞的意義是:一些經典概念的任何確定應用,將排除另一些經典概念的同時應用,而這另一些經典概念在另一種條件下卻是闡明現象所同樣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