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青年階層分析(第2/4頁)

然而2009年以來的房價大飆升,使中產階層生活狀態頓受威脅,他們的心理也受到重創,帶有明顯的挫敗感。僅以我語言大學的同事為例,有人為了資助兒子結婚買房,耗盡二三十年的積蓄不說,兒子也還需貸款一百余萬,淪為“房奴”,所買卻只不過八九十平方米的住房而已。還有人,夫妻雙方都是五十來歲的大學教授,從教都已二十幾年,手攥著百余萬存款,兒子也到了結婚年齡,眼睜睜看著房價升勢迅猛,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徒喚奈何。他們的兒女,皆是當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有大學學歷甚至是碩士、博士學歷。這些青年成家立業後,原本最有可能奮鬥成為中產階層人士,但現在看來,可能性大大降低了,願景極為遙遠了。他們順利地謀到“白領”職業是不成問題的,然“白領”終究不等於中產階層。中產階層也終究得有那麽點兒“產”可言,起碼人生到頭來該有產權屬於自己的一套房子。可即使婚後夫妻二人各自月薪萬元,要買下一套兩居室的房子,由父母代付部分購房款,也還得自己貸款一百幾十萬。按每年可償還十萬,亦需十幾年方能還清。又,他們從參加工作到實現月薪萬元,即使工資隔年一升估計至少也需十年。那麽,前後加起來可就是二十幾年了,他們也奔五十了。人生到了五十歲時,才終於擁有產權屬於自己的兩居室,盡管總算有份“物業”了,恐怕也還只是“小康人家”,而非“中產”。何況,他們自己也總是要做父母的。一旦有了兒女,那一份支出就大為可觀了,那一份操心也不可等閑視之。於是,擁有產權屬於自己的一套房子的目標,便離他們比遙遠更遙遠了。倘若雙方父母中有一位甚至有兩位同時或先後患了難以治療的疾病,他們小家庭的生活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在,據我了解,這樣一些青年,因為終究是知識分子家庭的後代,可以“知識出身”這一良好形象為心理的盾,抵擋住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現實的猛烈擊打。所以,他們在精神狀態方面一般還是比較樂觀的。他們普遍的人生主張是活在當下,抓住當下,享受當下;更在乎的是於當下是否活出了好滋味、好感覺。這一種拒瞻將來,拒想將來,多少有點兒及時行樂主義的人生態度,雖然每令父母輩搖頭嘆息,對他們自己卻未嘗不是一種明智。並且,他們大抵是當下青年中的晚婚主義者。內心潛持獨身主義者,在他們中也為數不少。三分之一左右按正常年齡結婚的,打算做“丁克”一族者亦大有人在。

在中國當下青年中,他們是格外重視精神享受的。他們也青睞時尚,但追求比較精致的東西,每每自標品位高雅。他們是都市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並且對文化標準的要求往往顯得苛刻,有時近於尖刻。他們中一些人極有可能一生清貧,但大抵不至於潦倒,更不至於淪為“草根”或弱勢。成為物質生活方面的富人對於他們既已不易,他們便似乎都想做中國之精神貴族了。事實上,他們身上既有雅皮士的特征,也確乎同時具有精神貴族的特征。

一個國家是不可以沒有一些精神貴族的;決然沒有,這個國家的文化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在非洲部落民族,也有以享受他們的文化精品為快事的“精神貴族”。

他們中有不少人將成為中國未來高品質文化的守望者。不是說這類守望者只能出在他們中間,而是說由他們之間產生更必然些,也會更多些。

城市平民階層的兒女

出身於這個階層的當下青年,尤其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相當一部分內心是很淒涼悲苦的。因為他們的父母,最是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此類父母的人生大抵歷經坎坷,青年時過好生活的願景強烈,但這願景後來終於被社會和時代所粉碎。但願景的碎片還保存在內心深處,並且時常也還是要發一下光的,所謂未泯。設身處地想一想確實令人心疼。中國城市平民人家的生活從前肯定比農村人家強,也是被農民所向往和羨慕的。但現在是否還比農民強,那則不一定了。現在不少的城市平民人家,往往會反過來羨慕農村富裕的農民,起碼農村裏那些別墅般的二三層小樓,便是他們每一看見便會自嘆弗如的。但若有農民願與他們換,他們又是肯定搖頭的。他們的根已紮在城市好幾代了,不論對於植物還是人,移根是冒險的,會水土不服。對於人,水土不服卻又再移不回去,那痛苦就大了。

“所謂日子,過的還不是兒女的日子!”這是城市平民父母們之間常說的一句話,意指兒女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是唯一過上好日子的依賴,更是使整個家庭脫胎換骨的希望。故他們與兒女的關系,很像是體育教練與運動員的關系,甚至是拳擊教練與拳手的關系。在他們看來,社會正是一個大賽場,而這也基本是事實,起碼目前在中國是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所以他們常心事重重、表情嚴肅地對兒女們說:“孩子,咱家過上好生活可全靠你了。”出身於城市平民人家的青年,從小到大,有幾個沒聽過父母那樣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