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難為續的收視率(第2/3頁)

再問:“電視台都不買會怎樣?”

答:“根本不可能!哪兒會那麽齊心呢。總體而言,電視台不太會是虧損單位,買一部劇賠個幾千萬,掙得了‘有氣魄’三個字,也認為值得。現在各電視台都盡量裝出財大氣粗的樣子,唯恐越摳搜越被邊緣化。再說,即使都不買,還有各大網站兜底呢,有的網站比電視台資本雄厚得多,在收視率方面擊敗電視台是它們引以為榮的事。”

以上之中國電視現象,既有世界性的成因,又有中國特色。其主要特色是——最容易通過亦最有可能獲得較高經濟回報的內容是娛樂節目。除娛樂節目,其他種種也容易通過的節目基本都不能獲得理想的經濟回報。概言之,中國電視內容基本由政治宣傳、新聞報道、欣賞和娛樂四大種類構成,並且此種構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民間資本所運作產生的電視產品,幾乎只能在娛樂種類中獲得商機。其獲得了商機,同時意味著電視台也有利可圖。在此點上,買方與賣方心照不宣目的極為一致。進言之,娛樂是國家單位與民間資本共同鎖定的具有經濟增長潛力無限可能性的一大塊“根據地”,是借以平衡老生常談的單調至極的電視政治的“法寶”;是營造“豐富多彩”的文藝局面的大計方針;當然也便是嚴格管控前提之下開得最大的一個口子。買方與賣方都只能在這一個口子的設卡處完成交易,電視劇向來體現最大的交易額——並且也只能是人們所見的那麽幾種。非那麽幾種而竟得以播出,不但過程皆有背景,而且價格也往往很低。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此種情況絕不會改變,不管人們看膩了沒有。

我的某些朋友曾熱切地期望中國電視劇之局面會有另一種新氣象,即如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浪潮”的那麽一種氣象。他們常說——那才對得起中國目前這樣的時代,並且會給後人留下一批有價值的東西,也會使後人心生敬意。

我原也有與他們同樣熱切程度的期望,並且逢此話題便很激動——多次碰壁後終於明了,現實主義其實最不合時宜,或者這麽說——時下所也倡導的現實主義,根本不可能是什麽意大利式的“新現實主義”,也與文藝學詞典上的任何現實主義風馬牛不相及,區別於文藝學詞典上曾有過的一切現實主義概念的——“最新現實主義”。

當我明了此點後,就不再期望什麽了,逢“現實主義”話題也一點兒都不激動了。

我開始換一種思維換一種眼光看待中國的電視文藝現象,於是產生另一種感受——在中國特色的前提下,其實每一家電視台都是不敢不力爭上遊的;盡管文章幾乎只能做在“娛樂”二字上。並且事實證明,以“娛樂”為抓手,大方向和總路線的確定居然完全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大多數中國人最熱愛兩件事——吃與樂,故娛樂是特有群眾基礎的,所謂“娛樂是個綱,綱舉目張”。

現實主義精神在中國電視劇方面差不多已經死了,仍將繼續“死”下去,絲毫也看不出有什麽起死回生的跡象;但在紀實類電視頻道中卻仍頑強地活著,顯示著絕不會輕易死去的令人肅然的生命力。然而據說除了“紀”明星帶著他們的小女兒或這樣或那樣之“實”,別的一概所“紀”之“實”,收視率是很低的。

低不等於無。

只要還有人看,就一定要存在著。正如倘沒了擺放人文類書籍的書架,書店和圖書館還配是書店和圖書館嗎?

某日,我參加了一次中外朋友各半的小型文藝現象座談會,一位外國朋友說:一個國家也是有氣質的。國家的氣質是由大多數國人的氣質來體現的。某國的大多數人之所以與別國的大多數人不同,物質生活水平造成的差異不是全部原因,只是原因之一。

如果大多數人與文藝的親密關系由娛樂熱衷轉向欣賞需求了,那麽你肯定會看到,在那個國家裏人與人,人與社會、國家的一切方面都發生了不同以往的變化。代代相襲,遂成國家氣質……

我的一位中國朋友不以為然地說:你的話聽起來有文藝萬能的意味。

那位外國朋友又說:不是文藝萬能,是人類的進化自覺萬能。

我的中國朋友更不以為然地問:你這話又是什麽意思啊?

我及時將話題岔開了。

那位外國朋友的話其實說得很明白——一味耽於娛樂、樂而不疲的人,原始人的“精神”特征遠遠大於近代人類的精神特征。這也就是為什麽他們的視域內一旦沒有樂子,他們的嘴巴一旦合上就再不發出笑聲,他們的內心頓時又空落落的,頓時又覺生活沒什麽意思的原因之一。

不久前全國政協開一次會,要求我就當前文藝生態環境作發言——問題我是看得清的,原因也是找得準的,對於我們中國下一代人下幾代人的智商的負面影響亦有自己的預見,但——怎麽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