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病灶:撼山易,撼奴性難(第3/3頁)

要使兩三億之多的打工的農家子女成為有訴求而又有理性,有個體權益意識而又有集體權益意識,必要時能夠做出維權行動反應而又善於正當行動的青年公民,全社會任重而道遠。

自從網絡普及,中國人對社會事件的參與意識極大地表現了出來。尤其事關公平、道義、社會同情之時,中國人這方面的參與熱忱、激情,絕對不亞於當今別國之人。但是也應看到,在網絡表態中,嘻哈油滑的言論頗多。可以認為那是幽默。對於某些事,幽一大默有時也確實比明明白白地表達立場更高明,有時甚至更具有表達藝術。而有些事,除了幽他一大默,或幹脆“調戲”一番,幾乎也不知再說什麽好。

但我個人認為,網絡作為公眾表達公民社會訴求和意見的平台,就好比從前農村的鄉場,既是開會的地方,也是娛樂的地方。從前的中國農民在這方面分得很清,娛樂時盡管在鄉場搞笑,開會時便像開會的樣子。倘開會時也搞笑,使嚴肅鄭重之事亦接近著娛樂了,那麽漸漸地,鄉場存在的意義,就會變得只不過是娛樂之所了。

親愛的諸位,最後我要強調時間是分母,歷史是分子。時間離現實越遠,歷史影響現實的“值”越小,最終不再影響現實,只不過純粹成了“記事”。此時人類對歷史的要求也只不過是真實、公正的認知價值;若反過來,視歷史為分母,人類就難免被歷史異化,背上歷史包袱,成為歷史的心理奴隸了。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抗日戰爭不僅千錘百煉了漢民族,使我們這個民族浴火重生、鳳凰涅槃,也千錘百煉了漢族與蒙、滿、回、朝、維等多個民族之間的關系。這一種關系也鳳凰涅槃了。可以這樣說,中國經歷了抗日戰爭,各民族之間空前團結了。古代的歷史,使漢民族那樣,也使漢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那樣。近代的歷史,使漢民族這樣,也使漢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這樣。

影響現實的,是離現實最近的史。

離中國現實最近的是中國的近代悲情慘狀史,中國人心理上仍打著這一種史的深深烙印,每以極敏感極強烈的民族主義言行表現之。解讀當代中國人的“國民性”更應從此點出發,而不能照搬魯迅們那個時代總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