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元嘉之治 四 強國之本(第2/2頁)

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組織框架又非常松散,想要通過一兩場戰爭來消滅掉是很困難的。拓跋部族自己就是遊牧民族,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北魏對付這些鄰居的一般做法是通過武力征服,吞並和利用其所擁有的資源,從而達到控制和占有的目的。

領兵征戰是拓跋珪的強項,但他治理內政也絕對不賴。既然奮鬥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擁有萬千牛羊、遼闊牧場,而是整個“天下”,那麽吸取先進的中原文化,就相當重要了。拓跋珪及其輔臣的學習對象,可能是鄰近的漢化較早的其他政權,比如前後秦,比如慕容燕。

拓跋珪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所推行的措施具有相當的漸進性和計劃性,按部就班,做得十分紮實(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措施能被後繼的君主們一步步忠實地執行下去)。他稱王之時,便有意引導習慣了遊牧生活的鮮卑人改變生活方式,學習和從事農業生產。在擊敗後燕、奪取中山城後,他向關東地區遷徙大量人口與耕牛,並實行屯田,解決戰爭所需的軍糧問題。天興年間,他又學習漢人的禮樂制度,規定各種禮儀與音樂,並統一頒布度量衡,設立法律進行監督管理;他參照儒家經典設置博士,開設太學,招收數千學員;鑒於遊牧民族家族為單位構建行政組織,他親自考核官員,根據各自的能力任用官職,並加強保舉制度,沒有能力的部族子弟,就不任用官職,而以爵位代替。

拓跋珪的這些措施,在漢人看來極其平常,對於原本粗枝大葉的漠北鮮卑人來說,卻是巨大的革新。所謂“強國之本”,並不是一時戰功的顯赫,而是經受考驗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