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變法

就在頭山滿和孫文相見恨晚的那會兒,大清地面上又不太平了起來。

話說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一日,山東曹州(今菏澤市)的某天主教堂遭到了土匪的搶劫,在劫掠過程中,兩名德國神父不幸遇難。

史稱山東教案。

誠然,這是一起悲劇,可說破了大天,卻也是治安事件。

但德國人並不這麽看,他們覺得是時候撈一票大的了。

11月6日,德國政府以此為借口,出兵山東,一個星期後,強占了膠州灣(青島),雖經清廷竭力交涉,但最終還是落了個極其悲催的下場——大清賠償德國白銀22萬兩,並簽署了《膠澳租界條約》,將膠州灣租給德意志99年。

幾乎就在同時,趁著這股風氣,俄國進占了旅順大連;法國踏入了廣州灣(今湛江),而英國則進駐了山東威海,並且要求拓展九龍和新界。

山東教案,膠州灣的被強占以及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端,給每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大清子民都造成了很大的心靈沖擊,大家覺得自甲午戰敗以來,好像這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能把中國當肥羊宰割,想要什麽時候吃肉了就拉上一刀,人人可以撈一票,哪裏都可能被強占。

再不強國,就要亡國了。

而要強國,則必先變法。

於是,康有為他們又來了。

且說當年公車上書後,康先生金榜題名,得了個進士出身,然後被朝廷安排為工部主事,官居六品。

可能是這個差事不怎麽忙,因此康有為閑暇還幹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光緒二十一年(1895)七月,他跟梁啟超一起辦了一份報紙,叫《萬國公報》,但因為撞名了的緣故,後又改為《中外紀聞》。這是中國史上第一份政治報刊。

之後,他們又搞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間政治團體——強學會。

由於之前利用《中外紀聞》的宣傳,使得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之後再度聲名大漲,以至於強學會成立時,北京各路政要乃至全國的官僚土豪都紛紛出錢支持,像翁同龢、袁世凱等都出過錢,甚至連李鴻章都打算出白銀兩千兩以示支持,結果康有為嫌他簽過《馬關條約》,是大漢奸,拒收。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兩千兩白銀都無所謂有無,可見當時康先生和他的強學會人氣高到了什麽程度。

強學會後來因“私人堂會,將開處士橫議之風”為名被慈禧太後解散,於是這夥人又換了個名號,成立了保國會。

德國出兵膠州灣後,康有為奮筆上書光緒,要求朝廷改革,截止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正月二十九日,他就已經上了五道要求變法的折子。

光緒很心動,在收到第五奏之後便下了一道旨意,說從今允許康愛卿直接給朕上疏,無需轉奏——大清有規定,四品以下官員無權直接和皇上交流,只能請上級轉呈。

康有為很激動,覺得自己已經引起皇上的注意了,於是在受到了這個特殊待遇的當天,便上了第六封折子,內容仍是請求變法。

2月,康先生第七次上疏,這次不但上了折子,還附上了自己寫的兩本書——《日本變政考》和《俄大彼得變政記》。

前者說的是明治維新,後者說的是俄皇彼得一世變法強國。

這兩本書都是康有為道聽途說日俄兩國的變法歷史後,再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撰寫而成,說句良心話,基本是不靠譜的。

你想一想,一個從未去過日本和俄國也並不懂日語跟俄文的人,寫了兩本日本與俄國的變法書,再想把這書上的內容套用在中國身上,這能成事兒麽?

可光緒卻信以為真了——這主要得歸功於康先生那神來之筆的文章手法,於是在之後的日子裏,那幾本康氏之作成了皇上每日必讀之書,而且每讀必流淚,一邊流淚一邊還說,我大清一定也要變法啊一定也要啊。

就在光緒變法之心日益堅定的時候,傳來了一個噩耗。

恭親王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

恭親王叫奕,道光帝第六子,外號鬼子六,清末洋務派首領。

此人從小機智聰明膽識過人,據說一度是帝位的熱門候選人,清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攻入北京城,奕被任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同聯軍談判,最終簽下了《北京條約》。

這次行動不光是挽救了當時南邊鬧長毛北邊來鬼子的大清王朝,而且在議和期間奕籠絡了文祥(戶部侍郎)、桂良(文華殿大學士)、寶鋆(總管內務府大臣)、勝保(副都統),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

同時,在北京與列強和談的時候,他的翩翩風度款款而談也給眾洋人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這都為以後奕引領洋務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