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章 所謂明治維新

雖然無論是幕府還是一些諸侯在日本被迫開國後都有派團出國考察,但就當時的總體形勢而言,攘夷仍是主流。

或者可以這樣說,有些藩國正處於一個分裂的狀態——上層清晰地認識到,當前情況應該要向外國人虛心學習,而中下層武士則覺得,憑借自己手裏的一把武士刀再加上武士道精神,就綽綽有余地能把外國人給趕出去,所以用不著聽上頭的話,這夷還得接著攘。

而攘夷風潮發展到最後,終於從個人或是小集團的襲擊演變到了戰爭。

幕末歷史上,日本人和外國人之間的戰爭比較著名的總共有兩次,都是以藩國為單位發動的。一次是長州藩在文久三年(1863年)針對英美兩國挑起的下關戰爭,另一次則是同一年薩摩藩和英國之間的薩英戰爭。

無論是哪次,都是由日本方面主動挑起的。

長州藩的那次是因為長州的武士閑著沒事兒幹跑去拿著大炮轟美國商船,結果把人家的戰艦給引過來了,僅僅一天,長州藩就被打得沒有絲毫的還手能力,全部的海軍力量被美國人用一艘軍艦就給如數搗毀。

至於薩摩和英國的這場戰爭,其起因非常無聊,話說那一年薩摩大名島津久光正在橫濱郊區坐著轎子走,結果被幾個不懂日本傳統規矩的英國人給沖撞了隊伍,於是隨行的薩摩武士二話不說拔刀就砍,當場就把英國人給砍死了好幾個,之後又非常強硬地拒絕了英國政府要求道歉的交涉,這才惹毛了日不落帝國,不遠千裏派了艦隊來到薩摩實施報復。

雖然東方斯巴達人確實要比長州人能打得多,因此薩摩的下場也沒有長州那麽慘,但也是損失重大,險些傷了元氣。

經過了真刀真槍的戰爭,兩藩無論上下終於都明白了一個道理:這攘夷,就目前雙方實力對比而言,根本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人家一艘船就能滅你一個藩的海軍,人家一支陸戰隊或許就能打垮你整個藩,把你引以為自豪了幾百年的武士刀連同武士道一塊兒給折斷,這就是西洋列強的實力,在日本沒有達到這種實力之前,要說攘夷,那就是狗屁。

所謂攘夷,並不是你叫著號著抵制這個反對那個,這重中之重的第一步,實際上應該是自強——與其被逼著割地賠款,不如主動打開國門,吸收來自異國的知識和技術,建設國家,積蓄國力,等到能以不遜色於對方的實力和各國交鋒的時候,再和他們堂堂正正地宣戰,華麗麗地打上一架,這才是真正的攘夷。

頓悟之余,兩藩就這麽一同放棄了天誅大業,那些整天砍人的“尊攘志士”也幾乎在一夜之間都放下了屠刀,開始了各自的藩政改革——長州藩在高杉晉作的帶領下,發動了武裝革命,驅逐了藩內的守舊派,然後搞起了以努力學習西洋先進技術為主的新政;至於薩摩藩,經過之前的薩英一戰後,他們和英國人打出了基情,讓英國佬有了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從此,英聯邦開始援助薩摩搞新式軍隊,還以便宜的價格賣給他們武器。

同時,無論是薩摩藩還是長州藩,在他們從一開始的攘夷變成後來的師夷之後,又一起走上了另一條共同的道路——倒幕。

長州是一直都恨幕府的,有充分的造反動機,這個沒的說,而薩摩其實也好不到哪去,江戶開幕兩百多年來跟幕府的新舊恩怨真要算的話能再寫一本書,並且薩摩的大名島津久光本身就是個有自己野望的人,這野望簡單說來就是幹掉幕府,自己做大。

不過那個時候幕府雖然已經到了末期,卻也不是其他哪一個藩國能憑一己之力隨隨便便扳倒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站了出來表示,現在日本已經陷入了一片混亂,要想振興日本,靠氣數快盡的幕府那兩把刷子肯定是不能夠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各強藩聯合,締造一個新政府,所以,長州藩和薩摩藩應該聯合起來,先推翻幕府,再造新世界。

至於那個新政府,應該以誰為主呢?

那個人也說了,新政府的核心並非薩摩也非長州,更不是其他什麽藩的大名,而應該是天皇。

這等於是把吉田松陰當年提出的尊王理念給進一步往現實方向帶動了,故而理所當然地得到了長州藩的支持,薩摩藩自然也沒有反對。

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名叫坂本龍馬,在日本歷史上屬偉人級別,和德川家康豐臣秀吉之類的算是一個档次。

因為篇幅和主題的關系,我們在此就不對他進行詳細介紹了。

在龍馬的撮合下,慶應元年(1865年),薩摩藩代表西鄉隆盛和長州藩代表木戶孝允在江戶達成聯盟協議,兩家就此結為同盟,目標是共同對抗幕府,然後造就一個以天皇為首的新日本,這也就是著名的薩長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