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七章 你愛吃拉面嗎?

其實早在當年崇禎帝吊死在煤山的那會兒,就有很多明朝士子意識到這個王朝從客觀上看已經玩完了,盡管當時南明勢力還看似挺強大,各種王爺上躥下跳地自稱正朔,但其實大夥都明白,這老朱家連萬分之一再興的可能都不存在了。

只不過這些讀書人卻也並不願意出仕大清,因此他們之後的人生道路大多是從此隱居山林再也不問世事。

而還有一些人,則選擇了出國。

說起來當國家為外族所滅時跑去外國避難這也算是天朝傳統了,元滅宋朝的那會兒就有無數南宋遺民東渡日本,然而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元朝時好用的手法,到了清朝就未必能用了。

首先是因為日本搞鎖國,外國人一般不讓你進來;其次是大清也搞鎖國,早在順治初年,清廷就沿襲了明朝的規矩,規定外國貿易不許進廣州,只準在澳門搞,到了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由於東南沿海的鄭成功越發活躍,朝廷幹脆就“無許片帆下海”,一旦發現有任何人踏出國界線,一律以私通海賊(鄭成功)為名施以重典。

所以當時有條件能夠出國的大明遺老實在是少數黨,而這些少數黨一旦有機會萬幸地跨出國門,其首選目標通常必然是日本。

這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日本是當時世界上無論是思想文化還是生活方式都最接近於天朝的國家。

說起來也真的是蠻怪的,其實在大明王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裏,中日兩國之間的關系一直都並不好,確切地說是很差,就算不提那場在朝鮮打了七年的戰爭,哪怕是平素裏大明朝野也有北韃南倭的說法,那些士大夫總喜歡將日本人直接和北面未開化的韃靼女真等部落相提並論,其鄙夷不爽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但真的到了北韃來了家破國滅的時候,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卻竟然是往日本跑,縱然對方有鎖國禁令,也擋不住這些人的步伐。

傳說中的用腳投票,就是這麽一回事兒吧。

所以有時候我一直認為,中國和日本之間兩千多年的關系並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價,而是應該說,雙方彼此之間無論發生過什麽,那一份高度的互相認同感和默契感都不會有絲毫的淡化。

萬治三年(1660年),一個60歲的中國老人坐船來到日本,在長崎靠了岸,然後被守港士兵給攔了下來,因為根據鎖國令,外國人不得擅進,本幫人不許私出,這老頭雖說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書生打扮,可坐的卻是一艘海盜船,擺明了系偷渡而來。因此長崎的武士們自是不肯放他登陸,但態度還是相當不錯的,並不將其與普通偷渡犯相提並論,一口一個老先生叫著,同時還表示,如果日本這邊有人來接應的話,那您不妨在船上小住幾天等候,每日所需,我們會給您送來的。

於是那位老人家就這麽住在了船上。數日之後,果真有一個帶著幾個隨從的武士來到長崎,四處打聽消息之後,登船拜訪。

“在下是柳川藩安東正約,聞得先生已到長崎,特來拜訪。”

柳川藩是立花宗茂家的領國,而這位安東正約則是立花家的家臣,時年28歲,盡管年紀不大,卻是個文武雙全人物,且說島原之亂那年,年僅15歲的他就跟著藩主立花宗茂提刀出陣參與平亂,並且立下了不小的戰功,拜領了200石的俸祿。同時,安東正約也傾心於學問,曾入著名儒學家松永尺五的門下學習,深受學界好評,被譽為“西海巨儒”。

而那位在船上住了好些日子的老先生一看對方如此尊敬有加,於是也連忙客氣地回道:“在下明人朱之瑜。”

朱之瑜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舜水,浙江余姚出身,自年輕時就是聞名四方的博學之人,尤擅《詩》《書》,被譽為“文武全才第一”,在學術界一般被認為是和黃宗羲、顧炎武同一級別的人物。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來日本了。

早在崇禎皇帝吊死的第二年(1645年),朱之瑜就自舟山出發,東渡日本,請求幕府發兵,救援大明。

此時距離松平信綱把鄭芝龍的求援信拿去擦屁股也不過數月時間,因此德川家當然沒可能答應他,雖說客氣倒是很客氣,無論是接待的幕臣還是守關的小兵,言必稱朱先生,卻連岸都沒讓朱先生上,直接就把人請回了舟山。

在之後的數年裏,不輕言放棄的朱之瑜又數度往來於中日之間,重復著求援被拒再求援再被拒的死循環,這樣來來回回搞了六七次,他終於放棄了。

不是因為日本的拒絕,而是因為南明小朝廷的不靠譜。

話說這個南明政權其實相當不是個東西,抗清沒見他們有多賣力,搞黨爭內鬥倒各個都是一把好手,比如弘光帝時,曾經的閹黨和曾經的東林黨在朝堂之上鬥得不可開交,尤其是東林黨,大義凜然狀地指責前閹黨諸君禍國殃民實屬國賊奸佞,可真到了清軍兵臨南京城下了,又是東林黨黨首錢謙益主動開門投降,並主動剃發更服;弘光之後的隆武,朝政為鄭芝龍把持,鄭芝龍之後卻又降了清,這個我們之前有說,因此縱然是像朱之瑜這樣的大明死忠派,也明白靠這幫家夥根本不可能迎來復興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