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七章 抗日援朝:明朝國力的拐點

慶長三年(公元1598年)十月初一淩晨四點,董一元到達泗川新城四公裏處,短暫的停歇後,他下令大軍開始緩慢前行。

淩晨五點,島津義弘在泗川新城外的荒野上布陣完畢,靜候對手的到來。

早上七點,天剛亮,兩軍就碰面了。

率先動手的是薩摩人。

義弘命鐵炮隊分成三列,進行三段齊射。猛烈的射擊使得明朝聯軍的腳步暫時緩慢了下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就此停止。

畢竟仰仗著人多,大軍還是一步步地向前逼近。

義弘見狀,立刻一聲令下,於是鐵炮隊左右分開,後面沖出了手持長槍的步兵隊以及拔刀隊,向著聯軍奔殺過去。

刹那間兩軍短兵相接,喊殺聲此起彼伏,戰場上刀光劍影、砂塵滾滾,以勇猛果敢著稱的薩摩兵有條不紊地突擊。不過,由於兵力相差實在懸殊,即便是拼死作戰卻仍然無法有效阻擋聯軍前進的步伐,島津軍不得不後退。

“長槍隊!後退!”

長槍隊左右散開向著陣後如數撤退,幹凈利落。

聯軍見狀也立刻跟上,絲毫沒有放松的樣子。

看著對手逼來,島津義弘再次讓鐵炮隊上前射擊,射完一輪之後又以長槍步兵沖鋒,如此反復的戰鬥一直持續了數小時,終於把董一元給逼急了。

一般而言,打仗的時候通常都會揣有一些所謂的“秘密武器”,往往到了比較關鍵的時刻才會使出來。董一元自然也帶了這樣的武器,雖說在朝鮮數年,也已經算不上什麽“秘密”武器,但是殺傷力還是相當足的,那就是大炮。

他下令,在離城百米處布下陣地,架設起大量佛郎機炮,對準城內一陣猛轟。

要說在那個年頭,大炮基本上就屬於最強的兵器了,所以效果還是立竿見影的,很快泗川新城的城防工事被毀滅了好幾處,最後連城門都被轟塌了。

面對來勢瘋狂的大炮,縱然是島津義弘也似乎沒了對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命令士兵縮進城內,然後默默忍受著對方的攻擊。

在隆隆炮聲之下,董一元敏銳地感覺到,敵人在自己的攻擊之下已經接近崩潰,基本上就還剩下最後一口氣了,於是,他開始下令準備發起總攻。

就在那一刻,一陣猛烈的巨響轟鳴而起——在董一元的背後。

巨響的原因是爆炸,爆炸的原因是失火,失火的地點是明軍部將彭信古的陣地。

這是一場災難,因為失火引起的爆炸起了連鎖反應,許多明軍被當場炸死,整個聯軍陣地也陷入了一片恐慌和混亂之中。

關於這場失火的原因,很多人都比較簡單地將其歸結於“意外”。

真的是意外嗎?

翻了翻書,找到了這樣一段話:“彭兵皆京城亡賴,素不習戰,亦不擅火器;忽木杠破,藥發沖起,半天俱黑,各兵一時自驚亂。”

前半句很好地說明了這場“意外”的原因。

翻譯後的大致意思是,彭(信古)部士兵都是京城的地痞流氓出身,所以從來都不熟悉操戰之事,也不會很好地使用火器……偶然性中向來都存在著必然性,這叫唯物主義辯證法。

島津義弘自然不可能放過如此大好的機會,他立刻下令全軍出城攻擊,攻擊的首要目標,就是還沉浸在爆炸恐慌中的彭信古部隊。

一陣風一般的攻擊過後,彭部三千人僅剩五六十。

仗打到這個地步,聯軍要想再將局勢扭轉到爆炸前,那是不太可能了。

然而董一元依舊沒有放棄,他打算最後賭上一把。

因為他發現,在攻擊完彭信古之後,薩摩人並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而是向著泗川新城的方向且戰且退。

由此董一元作出判斷,薩摩終究兵少,不敢硬拼,自己還是存在著一定優勢的。

於是他下令,發起攻擊,向著退到城下的敵人發起最後的攻勢。

勝敗在此一舉!

然而,明、朝聯軍沖到城下還沒有站穩,意想不到的事情再一次發生了。

薩摩人拉出了數十門大炮。

這玩意兒,其實島津家也是有的,而且質量相當過硬,屬直接從西洋那裏原裝進口過來的上等好貨。

之所以剛才沒有拿出來對轟,純粹是因為島津義弘手頭上的大炮太少,必須要用對時機。

大炮一門接著一門向聯軍開火,大量的鐵釘鐵片碎石和著炮彈一齊從炮口射出。一瞬間聯軍前線的士兵死傷殆盡,呈放射狀飛散的散彈將前方一町(190米)的地方,化成了無人區。

同時,這些炮響還是暗號,在戰場的左右兩邊,分別有著茂盛的小樹林和大小起伏的山丘,島津義弘特意安排的人馬在此處潛伏,當自己家炮聲響起的時候,伏兵們紛紛殺出,沖入聯軍的陣中,如同一把錐子一般將對手分割為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