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四章 文明傳來:古墳與渡來人

一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繼承人,雖然她在歷史上的受關注程度遠不如卑彌呼,但這並不能否定她當政期間所取得的成績。

在一與的統治下,倭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倒不是說小姑娘能用神術點石成金,而是因為她非常忠實地貫徹了上一代領導人的一項基本國策——親華。

那位歷史上最初的中國駐日大使張政,在倭國被奉為上賓,每天三餐山珍海味地養了二十年之後,張大使要回國了。

回國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大使老了,怎麽說也都二十年過去了;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改朝換代了。

張政是在大約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到倭國的,二十年後,便是公元266年,不僅年號變成了泰始,就連國號也從魏變成了晉。

這也就是司馬滅曹,西晉代魏的故事。

好在司馬家族在上台之後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清洗活動,基本還是沿用了曹魏時代的舊臣,所以張政的身份依然是外交官。而且就在他準備回國的時候,收到了晉朝廷送來的一封信,內容是希望他能夠帶幾個倭國使者一同來洛陽,因為晉武帝司馬炎有興趣。

當時三國時代已經基本結束,曹魏被晉取代,蜀漢則在此之前便被消滅,剩下的只有盤踞在長江以南的東吳,司馬炎想見倭國人,感興趣是一方面,或許也有想讓他們從東面的海上發起進攻,協助攻打吳國的考慮。

當然,只是可能而已。

但不管怎麽說,這一年張政回洛陽的時候,還是帶去了一支五十人左右的倭國使節團,使節團團長是當年出訪過魏國的掖邪狗。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倭國方面準備的貢品已經不再是各種寒酸的麻布魚幹了,而是珍珠、倭錦、寶石等各種高價物品,外加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充滿倭國特色的禮物——生口三十名。

這無疑是一次正兒八經的朝貢,而且還是一次極為必要的朝貢。

新小弟要來給新老大拜碼頭,而新老大也要見一見新小弟,順便重新承認小弟的地位。

只不過這既是邪馬台跟晉朝之間的第一次交往,同時也是最後一次。

因為在這之後,邪馬台這個在歷史上被眾說紛紜的國家一度消失在了史料中,日本方面因為當時連文字都沒有,而在長期以來一直為東洋鄰居承擔著免費的歷史記載服務的中國史冊裏,卻也不再有“邪馬台”這三個字了,等到倭國二字再次出現,已經是在一與給司馬炎朝貢的近一百五十年後了。

由於沒有任何記載,而且相關文物出土也不多,所以公元4世紀在日本的歷史上,一般被稱之為“空白的4世紀”。

盡管名為空白的4世紀,實際上並非一片空白,怎麽說這也好歹是人類社會,只要是人做的事情,那多多少少都會留下痕跡,追尋著這些蛛絲馬跡,總能找到些我們想要的東西。

比方說,我們至少能夠知道,在那個時代,日本的政治中心發生了轉移,從原來位於九州那邊的邪馬台,轉到了本州島上的近畿地區,再要說具體一點的話,就是大和,即現在的奈良縣。

當然,這種轉移自然不會是一夜之間的事,它肯定得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詳細說來應該是這樣的:倭國的中央政權,在離開了最初那位於九州北部的邪馬台國後,先是到了本州島西邊的鳥取縣,然後東進,到了兵庫縣以及大阪府周邊,接著仍是往東,最終來到了奈良以及京都一帶。

我知道這話說完肯定有人會表示質疑和吐槽,畢竟剛才反復地在說空白的4世紀,現在卻又把人家的政權遷移說得煞有其事,實在是有些不靠譜。

其實這事雖說聽起來有些懸,但也並非空口捏造,證據麽,還是有的,那便是墳墓,用專業的話來講,叫古墳。

古墳,泛指古代的墳墓。在我們中國人眼裏,清朝的墳是古墳,漢朝的墳也是古墳,但是在日本就不同了,那地方的古墳是有特指的。在日本史上,通常把建造於公元3世紀後半葉到公元7世紀,且規模巨大的陵墓稱之為古墳,同時,也把上述時間段稱為“古墳時代”。

像卑彌呼的那個方圓千百步外加數百生口陪葬的陵墓,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古墳。

根據上面對古墳的初步描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種東西,根本就不是普通人能造得起的,只有位高權重的統治階級,才有資格和能力為自己建起一座規模巨大,能被後世稱作“古墳”的陵墓。

於是事情就變得很明朗了:既然是只有統治階級才會有的特權,那麽只要根據一個地方所發現的古墳數量,便能推斷出此地在古墳時代住著多少王公貴族,擁有古墳最多的地方,等於說就是當年王公貴族的聚集地,自然,也就是政治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