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爾幹戰爭(第3/12頁)

斐迪南大公和康拉德兩人未拾回過去的友誼。虔誠的天主教徒弗朗茨·斐迪南,痛惡康拉德與已婚女子半公開往來引發的軒然大波,也痛惡這位參謀總長明知奧地利軍力不強仍那麽不自量力地好戰。斐迪南大公始終中意於奧、俄達成保守性協約的構想(且看不出有什麽辦法能解決與塞爾維亞、俄羅斯,很可能還與意大利、羅馬尼亞同時交戰的難題),因此漸漸轉向貝希托爾德與皇帝的和平政策。[18]但和平政策的可行性似乎也不高——塞爾維亞一心想打仗,俄羅斯想不出與奧地利重啟一八七八年已截止的同盟關系有什麽好處。更糟的是,弗朗茨·斐迪南認為阿爾巴尼亞的角色,類似於一八六四年時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普奧戰爭就肇因於這個地區的歸屬爭端。普魯士人從丹麥手中奪走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諸公國,將它們與奧地利分掉,然後以分配戰利品時必然產生的不和為借口,向哈布斯堡王朝開戰,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德意志問題”。

弗朗茨·斐迪南深信俄羅斯人在阿爾巴尼亞玩同樣的把戲——打算“縮小阿爾巴尼亞的疆域”,以壯大其“塞爾維亞受保護國”,為剩下的領土挑起與奧地利的戰爭。[19]他只能指望德國人會支持奧地利,制止俄羅斯。[20]如果德國人不願意,奧地利會垮掉。就連老邁的弗朗茨·約瑟夫都驚醒過來,緊張問道:“陸軍已可以作戰了嗎?”[21]

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在申布倫宮召開的一場高層首長初步會議,權衡了奧匈帝國不同選擇的利弊得失。外長貝希托爾德推測,德國人大概不會支持奧地利在巴爾幹半島的“軍事冒進”。[22]事實上,德國人會;在三天前於波茨坦召開的德國秘密軍事會議中,德皇與其將領就已決定,無論情況如何他們都會保衛奧匈帝國,且應引發戰爭,以在俄、法兩國尚未完成其軍事擴張時將它們擊敗,“愈快愈好”。[23]一如以往,德國人不認為有必要將此決議告知奧地利人,奧地利人不覺得有必要向其盟邦征求意見。一如一九一四年七月時德奧所會有的作為,這兩個大國各搞各的,不知對方的真正意向。奧匈帝國的財長提醒道,不管有沒有德國支持,奧地利節節升高的備戰成本會搞垮財政。陸軍已召集十七萬兩千後備軍人增援現役部隊。其中一半部署於加利西亞,另一半部署於波斯尼亞,然後又召集了五萬後備軍人。在皮爾森、布拉格、柯尼希格雷茨,捷克籍後備軍人被派赴駐地時高唱塞爾維亞國歌,而非奧地利國歌,嘩變情景令皇帝震驚。在柯尼希格雷茨(捷克語稱赫拉德茨-克拉洛韋/Hradec-Králové),兩千民眾堵住兵營通往火車站的公路,朝試圖驅散他們的警察丟石頭;還有數百名示威者等在火車站,當局動用上了刺刀的部隊才將他們驅離。開拔部隊的指揮官在火車車廂裏遭憤怒暴民攻擊。火車啟動時,又有數十平民躺在鐵軌上阻止運兵火車離開,當局不得不將他們拖到監獄。[24]

俾斯麥那句老話“奧地利皇帝說‘上馬鞍’,人民就上馬鞍”,已不再適用於現實情況。在薩拉熱窩,波蒂奧雷克估計,為了巴爾幹戰爭危機派到那裏的後備軍人,至少有三分之一不堪用——政治上心懷不滿、身體不適作戰,或兩者兼而有之。[25]這樣的局部動員,所費也不貲:這一突發且短暫的活動,耗去兩億七千五百萬克朗(五千五百萬美元),相當於平時陸海軍費的一半。

這樣的開銷如果持續到真正爆發戰爭時,有可能使國家破產。反過來說,這個君主國禁得起這樣的花費卻不動手?康拉德提醒所有聽得進去的人,一九一二年十一月開始的局部動員(只有加利西亞境內三個軍和波斯尼亞境內兩個軍),每天要花掉兩百萬至三百萬克朗。光是多添購用以運送補給品、火炮和增援騎兵中隊的馬,就花掉三千多萬克朗(六百多萬美元),但皇帝找任何地方要錢,都吃閉門羹。對於陸軍部長奧芬貝格的緊急撥款請求,匈牙利議會連考慮都不考慮,奧地利議會則用刻意阻撓議事的手段將該請求拒於門外。最後,弗朗茨·約瑟夫動用哈布斯堡王朝典型的利益交換手法,以承諾於倫貝格(烏克蘭語稱利沃夫/Lviv)設立烏克蘭大學,使烏克蘭籍議員不再阻撓議事,但已為時太遲:無計可施的財政部已尋求以屈辱性的條件在紐約借款,也打算針對收入、資本利得、不動產、火柴、煙草、烈酒,以及史上頭一遭的,針對咖啡館裏侍者的小費,征收不得人心的新稅。[26]

似乎只有前陸軍部長從這場危機中獲益。涉入U計劃,只是奧芬貝格十二月離職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他拿承包動員事宜之公司的股票內線交易之事。據說是一位名叫海因裏希·施瓦茨(Heinrich Schwarz)的低階軍官向證券交易所密告此事,此人後來自殺,留下他與奧芬貝格將軍往來的書信。[27]維也納顯然一籌莫展。醜聞、蓄意抵制議事、次級信貸、示威、嘩變——維也納無法再承受一次這一連串丟臉的事;它寧可冒戰爭的危險。“奧地利陸軍得發動戰爭,而非只是擺出不惜一戰的樣子……不計代價追求和平的民眾似乎決意用最高昂的成本買得和平,而塞爾維亞則讓自己永遠處於隨時可開戰的狀態,耗盡哈布斯堡君主國的財力,以便戰爭爆發時,俄羅斯可輕易消滅國力已遭削弱的奧地利。”[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