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圓明園(第2/2頁)

6日,經與恭王一夜密商,恒祺見巴夏禮,稱情願接受英、法的條件,請巴夏禮寫下字據,聲明若釋放全體囚犯則聯軍不再報仇。7日,聯軍發動進攻,占領頤和園。8日9點鐘,巴夏禮見恒祺,建議北京開城,延入聯軍,或不致擴大戰事。恒祺答,這不可能。無話可談,巴夏禮聊起天文學,譬如地球是不是繞著太陽轉。一屋清官,安安靜靜,坐著喝茶,聽這個英國人搞科普。扯了3個鐘頭,正午,信使至,恒祺聽畢匯報,說,恭王決定在午後2時以前放人。巴夏禮鞠躬致謝,隨後,繼續談論月球是否自轉。1點鐘,恒祺打斷巴夏禮的科普,派人護送包括巴夏禮在內的13位外賓離開。巴夏禮坐在蒙著黑布的手推車裏,默默感念,認為自己“欠了恒祺的情,事實上他是一位真誠的朋友”。戰爭結束後,恒祺向巴夏禮解釋了10月8日的秘密。時已逃至熱河的清文宗收到最後通牒,知道人質換和平計劃完全破產,方寸大亂,竟然決意盡快處死外國囚犯。恒祺在熱河的內線向他報告此事,他緊急聯系恭王,請下令盡快釋放囚犯(恭王全權負責“夷務”),不要因為接受“亂命”而搞得局面不可收拾。恭王從之。那一天,巴夏禮離開不過15分鐘,來自熱河宣布死刑令的欽差就到了。

當時被俘的英法人士共計39人,21人死於監獄。巴夏禮雖然生還,卻認為不能“對中國當局犯下的殘暴罪行視而不見”,必須予以懲罰。“我們的敵人只是中國皇帝”,而“圓明園就像我們的白金漢宮”,是皇室的財產與象征,燒掉圓明園,也就僅僅懲罰了皇帝,而不致傷害無辜的人民。

10月18日,額爾金下令火燒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