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生其人其事(第4/5頁)

35歲那年張競生與褚問鵑在北京結婚。一年後生一男孩,取名真兒。但是到上海之後,兩人之間的感情發生裂痕,中間雖曾一度重修舊好,但最終褚問鵑離張出走。於是張競生在《新文化》第2期上刊登了他們離婚的廣告,其中說他們離婚的原因是:“(褚問鵑)受一二CP所包圍與其CP化的情人所引誘,遂也不知不覺從而CP化耳。”張競生又在《新文化》上發表了題為《恨》之文,斥褚離他出走。然而褚問鵑的友人則在《語絲》124期上發表文章反駁張競生,說是因為“張競生熱衷於跟國家主義派與西山會議派的政客周旋”,才引起褚問鵑的不滿而造成感情破裂的。

對於張競生的《恨》一文,則有周作人大加攻擊。張競生認為周文完全是“惡罵”,難以容忍,就與周作人大打起筆墨官司,後來發展到意氣用事,張競生甚至攻擊周作人個人的私德,說他娶日本老婆,為“諂媚倭奴”起見,他在北京住家門前不升中國旗而升日本旗雲雲——而事實上周作人出任偽職還是好些年之後的事。張競生後來表示:“我往後極知自己那時的錯誤,可說是為情感燃燒到失卻全部理性的。”至於周作人,與張交惡之後,也就在文集重版時將原先那篇稱贊張競生極有天才的文章抽去了。

張競生在法國留學,深受浪漫主義愛情觀念之影響。他在這方面的言行,確實與當時乃至今天的中國國情大大相悖。在《十年情場》一書中,他記述了多次他在歐洲時與外國女郎的戀愛情事。這只要看看《十年情場》中那些章節標題就可見一斑了,如:“在巴黎惹草拈花”、“留學時代的浪漫史”、“彼此全身都酥軟”、“海濱變成我倆的洞房”、“倫敦的一次奇遇”、“嬌小玲瓏的瑞士女郎”、“我是一只采花的昆蟲”、“爬上樹上尋歡”,等等,不一而足。而他自述編印《性史》的三種動機之一,就是“即主張情人制與性交自由制”。下面這段關於“美的書店”期間的生活自述,更能看出他在這方面的思想傾向:

書店雇員有許多女性,又相當漂亮的,而在社會上,我又以“性博士”著名,那麽,我對於女子必有許多浪漫的故事了。實則,說起來真奇怪,連我自己在後想起來也覺奇怪,在這個時間一二年之久,我竟“守身如玉”,未曾一次與女性發生肉體關系。這是任何人不肯相信的。可是事實是如此,我為寫出自己的真實傳記,有就說有,無的不能捏造為有呢。

在他看來,這一兩年內“守身如玉”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這也難怪有人會將那些《性史》看作他本人的現身說法了。

六、身後是非誰管得

“美的書店”歇業之後,張競生於1929年去杭州講學,結果被浙江警方以所謂“性宣傳罪”驅逐出境。幸得當時的廣東省政府主席陳銘樞——原是他在黃埔陸軍小學時的同學——的資助,再度赴法國,研究社會學和美學,並擬定了一個頗為宏大的譯著計劃。張競生抵法後,在巴黎郊外租了一處房屋作為工作室。卻不料陳銘樞去職,資助不再能夠獲得,譯著計劃無法實施。陳銘樞愧對老友,乃以私款1.5萬元贈張競生,使他仍得以在國外過了幾年安定生活。1933年他再回國內,那時主持廣東省政府的陳濟棠也是他的同學,陳濟棠給他一個“實業督辦”的頭銜,委他主編《廣東經濟建設月刊》,並兼廣州《群聲報》編輯。

不過張競生此時似乎已經壯志消歇,逐漸下降為家鄉一個地區性的人物了。不久他回到饒平,做了一些組織修築公路、開辦苗圃之類的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競生出任饒平縣民眾抗日委員會副主任。1941年他在浮山創辦饒平縣農業職校,推廣農業新技術,還寫了《新食經》《饑餓的潮州》《山的面面觀》之類的作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競生曾任饒平縣生產備荒委員會主任、廣東省林業廳技正、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等職。這一段安靜的晚年歲月,頗給人以塵埃落定、洗盡鉛華的感覺。張競生回首往事,董理舊稿新著,為後人留下了不少作品。他的《十年情場》由新加坡《夜燈報》社出版(中國大陸有1988年昆侖出版社的印本,但書名是《情場十年》),《浮生漫談》由香港三育圖書文藝公司出版,《愛的旋渦》由香港《知識》半月刊社出版。據說他在1960年還完成了哲學著作《系統與規律的異同》、《記憶與意識》。但是他終於未能躲過“文化大革命”這一劫,他被扣上“反動權威”等帽子,遣往饒平縣鄉間勞改。1970年他在“牛棚”夜讀,突發腦溢血,翌日即去世,終年82歲。

張競生一生的社會活動,除編印《性史》一事因過於超越國情,在當時產生了消極的社會影響之外,其余皆為有益於社會、有功於文化之舉。而對於編印《性史》一事,他事後不久就一再反省思考,在《十年情場》一書中,更是對此深自懺悔!且看下面這段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