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第2/2頁)

然而,即使他們將民族成分改成了漢族,但“姑奶奶”的特點在她們身上卻仍清晰可見。這表現在她們由於生長在天子腳下,有見過世面的大氣和見識,也表現在她們由於男人長期出征在外而不得不持家主事錘煉出的果斷能幹和堅忍。當然也有另一方面,在嚴格按旗劃界的京城,她們的社會交往圈和婚姻圈具有相對封閉和狹小的特征,以及由於祖祖輩輩靠“鐵杆莊稼”生活造成的貪圖享受、講求排場的毛病。凡此種種,在本書10篇11名婦女的口述中,有著具體的體現。而在這種種特點中尤為突出的還是她們的口才,幾乎所有我訪談過的旗人婦女,都有“出口成章”的特點,加上北京話生動、流利的表現力,作為以口述來表現的人群,確實是再合適不過了。

本書中有6篇口述來自《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此次出版添加了諸多注釋;還有4篇,采自另一部、也是第一部口述史拙作《最後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需說明的是,這4篇訪談在體例上,與後來的《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存在某些不同,最主要的是,當時的訪談沒有納入我的問話,這雖然遺憾,卻已很難彌補。至於標題、格式等,我都盡量做了改正,力求與後來的體例統一。訪談者按中有些是原來的,也有些做了補充添加,都一一做了說明。

考慮到這些旗人女性所居住胡同的曲折情況,僅憑口述的說明很難明白,本書在每篇口述中都以手繪圖的方式,將她們所住的地點和在京城的位置,以及她們活動的主要範圍和街巷名稱予以表述,以期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這是本書所做的又一個嘗試,因為這些圖示將北京旗人女性生活圈子之封閉、狹窄的特點體現無遺,是比用文字和語言都更直觀也更生動的表達方式。需特別說明的是,這些手繪圖都是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蘇柏玉同學所繪,特此致謝!

我曾為我的第一部口述史著作取名為《最後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受到了書中一位被訪者、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市宗教局)原副主任張壽崇先生的批評,說這個名字太悲觀、太消極,但剛剛說完此話不久,年近80歲的他就倏然仙逝。這讓我更深切地感覺到,滿族這個族名還在,但殘存在這些老人記憶中的、這個民族在一個已逝時代的生活、文化和觀念,都已經隨著這些老人的離去而迅速消失,而且將一去不復返,永遠無法再回憶、再復制。在這裏謹向已故的張壽崇老人和其他逝去的老人們致以深深的敬意,願他們的在天之靈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