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氍毹悲歡數十載 馬氏三兄弟口述

[訪談者按]這組口述由三次訪談構成,被訪者馬榮祥、馬崇年和馬崇禧是親兄弟,他們都是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的弟弟馬連貴的兒子。

為京劇這個行當的人做口述,對我這樣的外行,尤其是還不想專找名角的外行來說,是很危險的一件事。第一點,是我把握不來被訪者在這個行當中所處的地位,是名角兒?傍角兒?或僅僅是龍套?第二點,即使我的宗旨是不找名角,而只是找普通演員,那他對自己演藝的評價與其他人尤其是行家的評價又是否相符?其間又是否存在著某些分歧與不公正?這第二點,其實比第一點更關鍵,我卻實在難以掌控,這便是我沒有把十年前的那次口述收入我的《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一書的原因。

此次本書出版,我之所以堅持將這組口述收納進來,首先是因為我本來想了解、想表達的,就是出生於北京城南一個京劇之家的兄弟們,在民國直到新中國成立的數十年中,個人的生活狀況與經歷、感受,還有就是作為專業演員,他們是怎樣看待自己的職業,這個職業對他的人生、家庭乃至子女又產生了什麽樣的影響。我覺得馬崇年先生尊重這個行當、尊重這個行當的名角兒,自己也畢生敬業,這就已經足夠了。京劇界固然星光閃爍、高人眾多,但一一細數這些名角,本來也不是本書的宗旨。

其次,尤其重要的,是我十年後的兩次再訪談,尤其是我在台北訪談了馬家長子馬榮祥之後,使我對這個家庭、這幾位人物的關注重心發生了轉移。具體地說,我的關注重心已經愈來愈朝著人物在這個大時代的命運而非京劇藝術、京劇演員的圈子等方向發展了。馬榮祥先生對他幾十年背井離鄉經歷的回憶和講述,使這個家庭中父子兄弟的遭遇,一下子就被置放於風雲激蕩的歷史大背景之中,成為千千萬萬個顛沛流離的家庭和個人的一個寫照。也正因如此,馬榮祥先生的口述看起來雖然略顯支離瑣碎,雖然他的很多經歷可能還未說出,這裏提到的可能只是他人生中的冰山一角,卻仍然不無意義,因為在它背後,展現出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歷史空間。

這三兄弟都是京劇名角馬連良的侄子,其中兩人本人也都是京劇演員,雖然我並不想將馬連良先生作為我這組口述的重點,但在他們的敘述中,馬連良先生的身影卻始終若隱若現,而我從中得出的突出感受,是馬先生和他家人這些年的坎坷命運,正是京劇這個劇種數十年來興衰的一個具體體現。如果把他和與他同時代的那些京劇名角的經歷作為一條主線的話,他的侄子馬榮祥先生所置身的台灣京劇界這數十年的變遷,便是另一條與之平行的輔助線。

所以,我的這組訪談,便不再拘泥於京劇的名角、流派以及表演藝術等專業問題,因為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這一切本來令戲迷們最感興趣、也最希望在訪談中看到的內容,反而退居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