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馬鐙形狀的戒指戴鑫英口述(第3/9頁)

所以我就總結,我們家這麽大的政治變遷都不倒,一個是早期,清末的時候就強調孩子要受教育,要有文化,學技術,自個的手就能掙飯吃,這很重要。另外不迷信,不封建,能夠跟著時代潮流走。

據我了解,少數民族在北京能定居下來,興旺起來,世世代代繁衍下來,這個家庭都不是一般家庭,都是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的家庭,這是我個人感受。回民也是如此,能在北京順利紮下根來,生存下來,也是不容易的,不管是山東那支兒上的,德州那支兒上的,是濟南來的,在北京能紮下根的,都是勤勤懇懇做業的,北京這個城市很排斥少數民族。

定:您說它怎麽個排斥?滿族可是地位最高的民族啊。

戴:可你的王朝沒有了。

定:我說的是清代的時候。

戴:清代的時候也不容易啊。滿民隨龍入關進來了,結果八旗生計出了問題了,人口繁衍太多,很多人到乾隆年間又回去了,回老家了,當然從朝廷裏,從乾隆那兒就給獎勵,給銀子,給地給牲口。可是這就是說紮根,在乾隆年間還是很浮淺,人家不認同你。

再比如說吧,清朝要求旗民軍政合一呀,你不規矩你就削除旗籍了,那削除旗籍等於現在把戶口注銷了一樣,本來滿族人他就指著俸祿,那你在這兒怎麽混呢,尤其在城市裏呀,一削除旗籍,那就完蛋啦,家都沒有了,你家族就完啦,沒法生存了。就這麽嚴重。所以就是說,一個滿族家庭,一個大族,能分出多少支來,一直紮到清王朝滅亡,在北京生活下來到現在,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您是沈陽旗人,京旗的事您不清楚。

定:您說北京好多少數民族待著不容易,那漢人待著容易?

戴:也得掙紮呀……

2.肅王墳的墳少爺

戴:我祖母的娘家是瓜爾佳氏,在北京也是大戶,她們家是肅親王家的包衣,注241包衣出身。肅王府就是豪格那支兒,在北京的墳地在架松。注242我記事的時候,我祖母家就淪為架松墳的墳少爺,世世代代世襲給肅王家看墳,一直沿襲下來,繁衍成一個大族。架松關家,都知道,在當地勢力也挺大。現在架松墳還有他們的人居住,但是大部分都有職業了。

墳地有陵產哪,有樹木,有田地,有建築,看墳的都拿錢糧。墳家要生一小孩兒,都要到宗人府報戶口去。可是我祖母她們那支兒雖然屬於肅王府的包衣,她們家是內務府發俸祿。

定:肅王家的墳包衣不止一家吧?

戴:一家,哪有歸兩姓人管的,不好管理呀。

定:我看馮其利寫的《清代王爺墳》注243裏,有好多墳都是有好幾戶墳戶。

戴:他指的不是一個地界兒。比如八大處,就是現在北京工人療養院的辦公樓下,是老鄭王的墳穴,可是後來他們在別處又單立去了。

定:您跟我聊聊墳戶都怎麽回事,怎麽過日子。

戴:墳戶也稱墳少爺,就是給王府看墳的,因為皇家的墳地有護陵兵,東陵、西陵都有護陵兵,有衙門。可是王府,就是八個鐵帽子王的墳地都不設武裝,就由墳包衣看守陵墓,管理地面建築,還有樹和土地。土地不能荒蕪呀,得有人耕種,陵產要多的話,每年還要向本家交租子。可他種不了那麽多地呀,他不種,他等於就是二地主,放給佃戶,包括漢人,所以在當地有一種勢力。清王朝沒了以後,沒有俸祿了,他們就吃這些陵產,樹木呀,土地收租子呀。有傳說,辛亥革命以後北京還有人上關外的老營子去收租子,那都屬於他家族的地產,當然不是他本家去了,有經管人去啊,人家說清王朝沒了你還收租子呀,結果有的給打死了,有的給打跑了,所以關外那些王公貴族的產業就模糊了。尤其經過抗日戰爭以後,這些東西就……也許現在能夠找到地契,但是沒用。

定:這邊的還很清楚麽?

戴:滿族的大家庭都有墳地嘛,解放後都發地契了,8畝也好,9畝也好,這是你私有。後來一合作化,地產不是你的了,可是你還可以埋人。後來提倡火化以後,也不能再埋人了,就這麽一個情況。

定:你祖母家給肅王看墳,後來跟肅王那支還有聯系麽?

戴:有聯系他們,他們每年清明給去上墳去。解放前特別辛亥革命之前,每年清明都很隆重的,都有一定的祭祀儀式。由看墳的給籌備,供品哪,牛羊哪,然後他們祭祖去。我聽說過,沒看見過。後來“文化大革命”,墳都平了,他們也就不去了。

定:您祖母他們家兄弟幾個?

戴:很多,兄弟五六個,就姐兒倆。大舅爺二舅爺三舅爺四舅爺五舅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