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社會發展指數:幫助我們看清歷史的基本輪廓

社會發展指數作為連接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發現的橋梁,是本書的重點。社會發展指數本身並不能解釋為何西方能夠統治世界,但是卻能夠告訴我們歷史的基本輪廓。在本書中,我詳細介紹了社會發展指數。如有讀者對書中的方法和詳盡的證據感興趣,可登錄相關網站查看或閱讀《文明的度量》[1]。本附錄僅對主要的術語和基本的結論做出簡要總結。

社會發展指數的四大異議

關於社會發展指數,主要有四大異議。

第一,對社會發展進行量化,並且對不同時期和不同地點的社會發展做出比較,忽略了人類的意義。因此,我們不該利用社會發展指數。

第二,對不同的社會進行量化和比較是合理的,但是書中所定義的社會發展是不正確的。

第三,書中所定義的社會發展能夠有效地將東西方進行對比,但是作者用來測量社會發展的四大因素(即能量獲取、社會組織、戰爭能力和信息技術)並不適宜。

第四,這四大因素能夠很好地測量社會發展,但是作者所列舉的事實有誤,因此測量並不準確。

我在第三章中已對第一個異議做出解釋。對於很多歷史學和人類學問題來說,對社會發展進行量化和比較並沒有多大幫助,但是為什麽由西方統治全球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一個比較和定量的問題。要對此做出回答,我們必須量化社會發展並做出比較。

在第三章中,我也對第二個異議做出過一些回答。或許有比社會發展更為有效的方式,但我還未想出。這個問題就留給其他的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吧。

至於第三個異議,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理解方式:一是,我們可以在四大因素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因素;二是,我們應該使用不同的測量因素;三是,我們應當減少所使用的因素。在我撰寫本書時,我確實還考慮了一些其他因素(例如,最大的政治單位面積、生活標準、交通速度或者最大遺址的面積),但是,所有的這些因素要麽缺乏事實依據,要麽缺乏相互獨立性。在任何情況下,大多數因素在整個歷史中都不斷反復出現。對這些因素進行任何可信的組合都將得出極其相似的結果。

對於這個反復出現的規律而言,主要有兩大特例。我們將一個特例稱為“反常的遊牧民”,即大草原社會通常在能量獲取、社會組織和信息技術上得分較低,但是在戰爭能力方面的得分卻很高。這種反常現象解釋了為什麽真正的遊牧民族能夠打敗其他帝國,卻不善於管理帝國[2]。雖然這值得我們仔細研究,但是它並不會直接影響本書中對東西方核心之間的比較。

關於第三個異議的另一個說法則是只需要考慮能量獲取,而不考慮社會組織、戰爭能力和信息技術等因素,原因是這三者都只是利用能源的不同方式而已。圖附-1顯示如果只考慮能量指數,歷史看起來將會如何。該圖與圖3-3有所區別,但是差異並不大。在只有能量指數的這個圖中,在90%的歷史時期,西方仍然領先於東方,在大約公元550~1750年之間,東方還是趕超了西方;在公元100~1100年之間,一個瓶頸依舊阻礙了社會發展(人均每天獲取30000千卡能量),後工業革命依然使得早期時期相形見絀,並且在2000年還是由西方統治世界。

如果我們只考慮能量,那麽相比四個因素而言,確實更加簡便,但是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陷,這就是我接下來要提到的第二個特例: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大因素之間的關系變得非線性。由於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在整個20世紀,城市的面積增加了3倍,戰爭能力增加了4倍,信息技術增加了7倍,而人均能量獲取僅僅增長了1倍。假如我們僅僅分析能量的話,那麽就未免過於簡單了,而且也扭曲了歷史。

圖附-1 僅有能量指數:如果我們只從人均能量獲取方面來看,東西方之間的對比是怎樣的

第四個異議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問題,因為要判斷我是否誤解了事實或者使用了不恰當的方法,唯一的辦法就是重新檢驗我用來計算東西方分值的所有信息來源。要在這個附錄中對此進行檢驗顯然不太可能,這只會使得這部作品更加冗長,所以我已將相關信息放到網站上或《文明的度量》中。有時間和興趣的讀者可以查證。

接下來我將總結數據,闡述自己是如何計算出這些分值的,並對誤差做出解釋。

能量獲取

我將首先闡述能量獲取,因為這是四個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我們回溯足夠久遠的歷史,就會發現,社會組織、戰爭能力以及信息技術這三大因素的分值均為零,這是因為那時人類活動的規模非常小,因此它們產生的價值指數還不到0.01。相反,能量獲取的分值卻從未降到零,這是因為人類如果沒有能量獲取的話,就將面臨死亡。為了生存,每人平均每天就要消耗約2000千卡。現代西方人均每天獲取的能量約為228000千卡(=250分),因此在理論上,最低的分值應為2.19。在實際中,自冰河時期末期以來,能量獲取的分值一直在4分以上,這是因為人類使用的大部分能源是不可食用的(例如衣服、房子、工藝品和石油等)。直到工業革命前,能量獲取分值大約占了社會發展指數的75%~90%。在2000年,能量獲取在東西方分值中依然分別占據20%和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