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不必“三跪九叩”,要表忠心請原地跳舞【朝會禮儀】

當您成功穿越到唐朝以後,面臨的主要困難,除了語言不通以外,就是禮節方面的無知懵懂了。

我們現代比較平等寬松的生活氛圍,是經過多少代人努力鬥爭才爭取來的,古代可是等級森嚴、繁文縟節相當多。一個所謂“有教養的士人”,青少年時代很大一部分精力都得用來學習和遵循各種禮法規矩,走出家門進行社會交往時才不會被人笑話或者遭遇更慘痛的後果。您這個直接從現代社會穿越過去的異星人,要想平安度過最初幾個月適應期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說,每天早上起床以後,您被奴仆督促著要去父母房裏問安,進門以後怎麽做呢?站在當地一伸手說:“爸媽給我今天的零花錢。”——小心快閃!看您那脾氣暴躁的老爺子,隨手抓起身邊個什麽東西就丟過來砸您了:“誰家畜牲如此無禮!拉出去打!”

可憐見的,給您揉揉頭上的腫包,這就是沒有下跪磕頭習慣的後果啊······您說您接受教訓了,以後見人就磕頭?那也不行,亂磕一氣同樣會鬧笑話。 

譬如說您穿越成的這位是個官員,一大早跑進皇宮去上朝了吧。您覺得上朝的時候肯定要行最隆重的禮節,大家一起對著皇帝三跪九叩是嗎?那咱們就來看看。

負責指揮行禮的官員一聲號令,殿內殿外的上朝官員同時雙膝跪倒,您“咚、咚、咚”地連磕三個響頭,直起身來,第二次跪倒,又“咚咚咚”磕頭三次,再起身,第三次跪倒,“咚咚咚”,好,這算完成“三跪九叩”了。您擡頭看看? 

前後左右一大群官員已經不圍觀皇帝,改來圍觀您這個奇異生物了。還有幾個急赤白臉拿著朝笏走出隊伍仿佛要揍您的,八成是要彈劾您“亂朝”的禦史。上面的禦座上,被您搶了風頭的皇帝也是臉色鐵青,可能已經有皇家衛士走過來要拎著您脖子丟出殿外,順便罰扣一個月工資······

所以說,想當然是不行的,輕信那些不嚴謹的古裝電視劇和小說更會害死人。今天我就來跟您說說唐朝人最經常用到的一些身體性禮儀吧。 

還從一大早起床說起。古代講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早晨和晚上您都要去向父母問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門外,先隔著門問一聲可不可以進去,或者讓侍候的奴仆轉達,得到允許以後,才能進門。

見了父母,下跪,一邊問著“大人夜來可曾好睡”之類的話,一邊彎腰輕輕磕個頭——您不要覺得這麽別扭,那啥“男兒膝下有黃金”之類的論調,是近古以來才有的,中古時代人們都很習慣動不動就下跪,真的。 

不信您擡頭看看,您的父母大人無論是在臥床上躺著,或者正盤腿坐在一具矮矮的榻床上梳洗,或者已經坐到食案前開始吃早飯了,他們的重心都很低,離地不太遠,因為大家都還是更習慣使用傳統的非高足家具嘛。這樣您要表達親近尊敬的感情,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彎下去,在離他們較近的地方跪倒,叩頭以後直起腰,就勢坐在自己小腿上,以平視或略微仰望的視線與父母對答談話,大家都覺得比較舒服。 

如果不這樣,而按照我們習慣使用桌椅板凳等高足家具以後養成的習慣,您進門以後躹個躬,然後雙腿並攏站直跟父母說話,而父母坐得很低,變成他們要擡頭仰望你,說不了幾句脖子疼還是次要的,主要是這一上一下的俯仰尊卑感完全顛倒,老爺子越說越暴躁是肯定的了······

正因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態位置差別不大,大家對於“跪”這個禮節並沒有太多屈辱感。您進朋友或者長輩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禮不答禮、還拜不還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著,模樣跟您差不多。等發展到後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您進門跪在地上磕頭,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蹺著二郎腿剔牙,居高臨下地問話,這樣的情形才讓人感覺很屈辱,那個時候人們也就不再隨便輕易地行跪拜禮了。

而且,跪拜禮和跪拜禮也不一樣。您平常日子去向父母問安,跪倒以後快速地用額頭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這樣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點,花點力氣讓額頭在地面上碰出響聲,這個禮叫“頓首”,近代俗稱“磕響頭”,在唐朝是卑幼對尊長的日常性禮節。平輩也可以行這個禮,您去朋友家拜訪,對朋友叩個頭,朋友也叩個頭回禮,然後大家跪坐著說話,誰也不欠誰。

比“頓首”禮節輕一點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隨便一點兒的場合。比如您跟父母聊著天,老爺子誇了您一句“昨天寫的字有進步”,乖寶寶您需要謙虛遜讓一下,嘴裏說著“承蒙大人誇獎誠惶誠恐愧不敢當”之類的話,兩手在胸前拱抱,頭也低下去,腦門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簡稱為“拜”,是所有跪地禮裏最輕的一種,應用也比較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