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塊充滿矛盾和差異的大陸(第6/13頁)

丹吉爾市位於裏夫山脈以西,是座國際性城市。18世紀和19世紀,駐摩洛哥的歐洲各國使節們常住在這裏,因為蘇丹不希望各國大使住在他自己的宮廷附近,於是就為他們選定了丹吉爾作為駐地。

沙漠

這片多山的三角地帶的前景不會再是一團迷霧了。未來50年內,整個三角地帶將全部屬於法國,包括我們就要談到的非洲第二個部分——那片廣闊的棕色沙漠,阿拉伯稱之為埃茲-撒哈拉,也就是我們現代地圖上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面積幾乎和歐洲大陸一樣大,位於大西洋和紅海之間,其延伸部分越過紅海,落戶在阿拉伯半島。在北部,除了有摩洛哥、阿爾及爾和突尼斯這一塊三角地帶外,還有地中海為其北界,南至蘇丹。撒哈拉雖是高原地形,但不是非常高,最高海拔只有1200英尺,古老山脈被風雨剝蝕後的遺跡隨處可見。撒哈拉沙漠有相當多的綠洲,寥寥無幾的阿拉伯人就靠著這些綠洲的地下水勉強維持生活。撒哈拉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裏0.04人,這就意味著撒哈拉確實是荒無人煙。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遊牧部落中,最廣為人知的要數圖阿雷格人(西撒哈拉和中撒哈拉的柏柏爾族人),他們是非常出色的戰士。另外,住在撒哈拉的還有閃米特人(或阿拉伯人)、含米特人(或埃及人),以及蘇丹黑人的混血民族。

法軍中的外籍兵團負責觀光旅遊者的安全,他們做得非常出色。這些法國外籍兵團的士兵(他們從未獲得許可踏上法國土地)或許有時候有些粗魯,但他們碰到的難題也很棘手。和歐洲一般大的地區的治安,僅靠少數幾個人來維持不同,這是很難做到的事。因此,很少有人願意應征擔當此任。

古老的沙漠商隊漸漸被淘汰了,馬達驅動的汽車取代了氣味難聞的駱駝。對於漫長的旅途來說,汽車不僅運輸成本低得多,而且又非常安全可靠。昔日成千上萬只駱駝聚集在廷巴克圖,為住在撒哈拉西部的人們運送食鹽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沙漠中的綠洲

1911年以前,撒哈拉大沙漠鄰接地中海一帶,一直由本地的一位帕夏(舊時奧斯曼帝國和北非高級文武官員的稱號——譯者注)統治,最高統治者是土耳其的蘇丹。就在這一年,法國一方面想將摩洛哥據為己有,另一方面又極力避免與德國發生沖突。當意大利得知這一消息時,猛然想起利比亞(的黎波裏的拉丁名字)曾一度是一個非常繁榮的羅馬殖民地,於是機不可失,他們也渡過地中海,占領了這塊40萬平方英裏的非洲土地,在此插上了意大利的國旗。然後,他們又彬彬有禮地問全世界該怎麽處理這個局面。沒有哪個國家對的黎波裏(這片沙漠既沒有鐵也沒有石油)特別感興趣,所以就聽任這些愷撒的後裔們順理成章地占有這塊新殖民地。現在,他們正忙著修築公路,並準備在此地種植棉花,為倫巴第的紡織工廠提供原料。

意大利的這塊殖民試驗田的東面是埃及。埃及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地理位置。埃及就像一個孤立的島嶼,西部有利比亞沙漠隔斷、南部的努比亞沙漠是它的天然屏障,紅海和地中海是它北部和東部的自然屏障。歷史上的古埃及是法老的領地。所謂一個古代藝術、知識及科學的巨大寶庫,其實只是一塊沿著河流兩岸展開的非常狹長的土地,這條河流和我們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一樣長。如果不包括沙漠地帶,真正的埃及面積比荷蘭還小。荷蘭只能供養700萬人口,而肥沃的尼羅河流域卻能使兩倍於此的人口豐衣足食。等英國人建造的大型灌溉工程竣工後,尼羅河流域將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但是,這裏的農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穆斯林)只能死守著農業,因為埃及既缺乏煤又沒有水力資源,發展工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公元8世紀以來,偉大的穆罕默德西征之後,埃及就一直是土耳其的屬地,它由土耳其駐埃及總督和埃及自己的國王共同管理。1882年,英國借口埃及財政情況糟糕透頂,強大的歐洲國家有權幹涉,攻占了埃及。世界大戰(指第一次世界大戰——譯者注)後,“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英國人不得不宣布放棄在埃及的管轄權。埃及再次獲得了獨立,有權同其他國家簽訂除商業條約外的各種條約,如果要締結商業條約,則必須首先提交英國討論。英國軍隊撤出了除塞得港以外的所有埃及城市,但保留其在亞歷山大港的海軍基地。這是因為自從尼羅河三角洲上的達米埃塔和羅塞塔喪失了重要性以後,亞歷山大就成為地中海上的重要商業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