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第2/9頁)

第二、是讀書人既多,學校書院隨之而起。學術空氣,始不為家庭所囿。

學校本是傳播學術的公器,但只有在貴族門第失其存在時始擡頭。所以西漢學校尚有成績,【因那時新士族尚未產生,舊貴族則已消失。】一逮東漢晚季,學校即不為人重視。【那時學術已牢籠到新士族的家庭中去。】

東晉 南北朝以迄隋 唐中葉,大體上說,除卻幾個大門第故家士族保持其綿延不斷的家庭教育之外,平民庶人要想走入學術的圈子裏去,非常不方便。【因既無書籍又無學校。】宗教勢力即由此擴展。一般享受不到教育讀書利益的聰明分子,只有走到寺廟裏去,滿足他們的精神要求或智識欲。但多數則為讀文選、習詩賦,謀應舉。

即雕版印書亦由寺廟開始。【如前舉唐代金剛經之例。宋初印書,亦先佛藏。佛祖統記:“宋太祖開寶四年,敕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板,至太宗太平興國六年板成進上,凡四百八十一函五千四十八卷。”較印經史注疏在前。】

宋初的學者,還都往寺廟中借讀。【如範仲淹、胡瑗等。但轉而關心世運,治儒術古經典,與唐代士人山林寺廟讀書之風大不同。】

而有名的四大書院,即在其時萌芽。

廬山 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在長沙。】應天府書院,【在歸德。】多即山林創建,【其掌書院者多稱“山長”。】亦模仿寺廟規制也。【又有衡州 石鼓書院,為唐元和間衡州李寬所建。故後人有數石鼓而不及嵩陽者。】

從私人的聚徒講學,漸漸變成書院。

五代 戚同文通五經業,以晉末衰亂,絕意祿仕,將軍趙直為築室聚徒數百余人。後祥符時,有曹誠者,即其舊居建學舍百五十間,聚書五千百余卷,願以學舍入官,其後遂為應天府書院。晏殊為應天府,以書院為府學,延範仲淹掌教。

從書院的規模漸漸變成國家正式的學校。

範仲淹主蘇州,招胡瑗主蘇學。胡在蘇 湖講學二十余年;皇祐末,為國子監講書,專管勾太學。宋太學章程,即依胡氏蘇 湖講學成規。慶歷以後,州郡相繼興學。書院亦由朝廷賜額、賜書、撥田、派山長主教,其性質與稍後學校相同。要之宋代學校教育,乃由書院之私家講學開其端。

私家講學及學校書院漸漸興起,同時即寺廟的吸引力漸漸降低。雖到元代,世亂和北朝相差不遠,但民間並不爭趨宗教,亦因各地有書院學校傳播學術之故。

可見宗教之盛,亦與貴族門第相引並長,不盡關於世之盛衰。故唐初雖盛世,佛教尚大行;元代雖衰亂,佛教不復振。此因社會聰明穎秀之子弟別有去處,安托身心,不必走向寺廟中也。【因此寺廟中佛學亦日就衰微,而社會更看不起佛寺,其事互相為因果。】

元代書院較宋為盛。

續文獻通考:“自太宗八年,行中書省楊維中從皇子庫春伐宋,收伊洛諸書送燕京,立宋儒周敦頤祠,建太極書院,延儒士趙復、王粹等講授其間,為元建書院之始。其後昌平有諫議書院,河間有毛公書院,景州有董子書院,京兆有魯齋書院,開州有崇義書院,宣府有景賢書院,蘇州有甫裏書院、文正書院、文學書院,松江有石洞書院,常州有龜山書院,池州有齊山書院,婺源有明經書院,太原有冠山書院,濟南有閔子書院,曲阜有洙泗書院、尼山書院,東阿有野齋書院,鳳翔有岐陽書院,郿(méi) 縣有橫渠書院,湖州有安定書院、東湖書院,慈谿(xī)有慈湖書院,寧波有貿山書院,處州有美化書院,台州有上蔡書院,南昌有宗濂書院,豐城有貞文書院,余幹有南溪書院,安仁有錦江書院,永豐有陽豐書院,武昌有南湖書院、龍川書院,長沙有東岡書院、喬岡書院,益陽有慶州書院,常德有沅陽書院,福州有勉齋書院,同安有大同書院,瓊州有東坡書院。凡此蓋約略舉之,不能盡載也。”

直至明代,學術在社會上自由傳播的方便,永不能再產生獨擅學術上私秘的貴族門第。

第三、是社會上學術空氣漸濃厚,政治上家世傳襲的權益漸減縮,足以刺激讀書人的觀念,漸漸從做子孫家長的興味,轉移到做社會師長的心理上來。因此私人講學寖後寖盛。

第四、是書本流傳既多,學術興味擴大,講學者漸漸從家庭禮教及國家典制【此為貴族家世傳襲之學之兩大骨幹。此外則藝術亦足以表示貴族家世之地位,故如書、畫、詩、文,乃至音樂、弈棋等,皆為貴族所重。宋以後,藝術之與道義,漸分上、下等。又其先大寺廟僧侶,亦重律禮及藝術,與貴族相似,惟不講政事耳。唐代自禪宗開新,僧人漸不重律禮及藝術,乃以純粹哲理見長,自居為一世導師。宋以下,此風不革。蓋非此不足與社會上講學之學者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