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6章 借題發揮(第2/2頁)

“蔡公那麽多弟子,可有能用之人?”

蔡琰一聽,知道孫策不肯讓她做這些事,便說道:“有倒是有幾個,只是大多年輕,怕辜負了大王的信任,也有稍微年長的,卻曾與大王為敵,也不宜推薦給大王。”

“與我為敵?”孫策稍一思索就明白了。“路粹?”

“大王英明。”

孫策微微頜首。路粹倒是個合適的人選,既是蔡邕的弟子,又是路招的兄長,更關鍵的是這貨沒什麽底線,倒是條咬人的好狗。歷史上,孔融就是被他咬死了,這大概也是宿命。

“還有誰?”

“山陽王粲。”

孫策眉梢微動。王粲也來了襄陽?此人倒是有才,據說還是個過目不忘的,只是不知道他在史學上的見識如何。“還有嗎?”

“還有一位江東才俊,天賦上佳,只是太年輕,尚須再讀幾年書。且此人……與大王家有些瓜葛,不知道是不是方便。”

“誰啊?”

“會稽山陰人,故尚書令謝煚子謝承。”

孫策心中一動,立刻有了答案。謝承的確在史學上有些天賦,不僅好學,而且記性好,他後來曾著《後漢書》,是八家《後漢書》之一,又是江東人,應該好好培養。不過他沒有立刻做出決定,又問了幾個人,這才說道:“讓他們幾個都來,我看看再定。”

“喏。”

“蔡夫人,雖說有年青才俊可以分擔,但令尊這舊習也要改一改了。我在南陽講武堂說過,士不分文武,不分男女,唯道是從,你也寫了文章,天下傳誦,他還抱著老眼光,置若罔聞,這可不合適。”

蔡琰心中恍然,知道蔡邕為什麽被孫策扣住了。蔡邕很可能又犯了書生氣,不尊重武人,孫策這才借機會找他麻煩,把他扣在這兒。她躬身致歉。“家父年紀大了,又整天埋首典籍,不通人情世故,屢受挫折而不能改。好在大王寬容,不用流竄江湖。”

孫策嘴角抽了抽。“蔡夫人,你看錯我了,我一點也不寬容,不僅不寬容,而且記仇。你剛才這句話,我聽得懂,也記住了。明年一開春,我就將公瑾流放到天竺去,讓你們夫妻再也見不著。”

蔡琰啞然失笑,拱手道:“無心之言,還請大王見諒。”

兩人說笑了兩句,蔡琰回到正題。她向孫策提議,既然禰衡提到王莽,不如將這件事展開,索性寫一部新莽朝的歷史。新莽雖然只有短短十五年,但王莽在很多方向做了嘗試,有些被證明純屬胡鬧,有些則被繼承下來了,本朝雖說視王莽為篡逆,但那只是官方的看法,實際上儒生對王莽的私下看法並不太壞,反倒有些感同身受的遺憾。以維護漢朝正統為己任的班固著《漢書》,作王莽傳,雖有貶低之詞,卻也不乏直書,甚至有贊譽之詞,對一個曾經篡奪了劉漢江山的人來說,這樣的傳紀近乎溢美,本不該面世。

王莽是個純粹的儒生,他所做的那一切都是儒門曾經覺得可以做,而且應該做的事,只是誰也沒想到結果會這麽慘。從某個角度來說,王莽的失敗就是儒門的失敗。好好總結王莽失敗的原因,對儒門來說也是反思。從王莽眾叛親離的那一刻起,儒門就在做,只是各自為政,還沒有人做全面總結。

現在正是一個合適的機會。

孫策一下子就聽懂了。蔡琰畢竟是年輕人,又一直為他主筆,立場不一樣,思維也更加敏銳。為新莽著史,承認新朝是一個真正的朝代,就等於將大漢四百年的基業一截為二,同時也證明了大漢並非不可顛覆。既然王莽當年能成功,為什麽現在不能成功?王莽最後失敗了,是因為他犯了錯誤,不代表代漢就不對。反思王莽的失誤,從中汲取教訓,推陳出新,才是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而不是抱殘守缺,隨大漢一起苟延殘喘。

相應的,為新朝著史,為王莽正名,承認王莽是踐行儒門理想的先行者,也是爭取儒門的一個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