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2章 棋逢對手

孔融在南山修史,與長安城離得比較遠,閑得生蛆,接到天子的詔書才知道長安發生了這麽多事,頓時滿血復活,精神抖擻,第二天一早就趕回長安,先入宮拜見天子,隨即又來到尚書台,與荀彧共商大計。

荀彧將公務交給衛覬,帶著孔融、禰衡出了宮。他由未央宮東門出來,馬車沿著章台街向北,又轉上藳街,從大將軍府前門經過,卻未停留,徑直向前駛去。孔融本以為荀彧是帶他去見楊修,見他過門而不入,大惑不解。

“文若,你這是去哪兒?”

荀彧擺擺手,示意孔融別急。“來得這麽急,還沒吃午飯吧?”

不說還好,荀彧一提午飯的事,孔融的肚子立刻咕咕的叫了兩聲,轉怒為喜。“請我吃飯?這還差不多,南山冷清,飲食寡淡,我都記不得上次痛飲是什麽時候了。為什麽不去大將軍府?如今最有錢的就是大將軍,楊德祖就算要與我打筆戰,一頓酒總是要管的。”

“酒肯定有,但你未必有心情喝。”荀彧拿出一疊報紙,分給孔融和禰衡。“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你們先看看楊德祖的文章,了解一下對手。文舉兄,今日之楊德祖可不是昔日少年,他在吳王麾下任職六年有余,深受吳王影響,不可小視。”

事關筆戰,孔融、禰衡不敢大意,接過報紙看了起來。他們都是讀書極快的人,手不停翻,一目數行,片刻功夫就將幾篇文章讀完,互相看了一眼,不約而同的苦笑。禰衡咂了咂嘴。“楊德祖在江東呆了幾年,頗有王仲任(王充)之風啊。”

荀彧笑而不語。他知道孔融、禰衡在南山清閑,不會不讀相關的書籍,尤其是《論衡》這樣的書。說起來,楊修的文風的確近似《論衡》,一是論理嚴密,二是目無聖賢。

前者使《論衡》為學者稱道,蔡邕逃亡江湖十余年後,回到京師時談論功力大漲,所向披靡,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得了什麽秘笈,直到《論衡》印行天下,他們才恍然大悟。後者讓士大夫對《論衡》深惡痛絕,蔡邕不敢公布《論衡》,也與此有關。

楊修的幾篇文章也是如此。論理以事實為依據,並附有大量的數據計算。很多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攪纏不清,可是用數據來說話就能一目了然。比如分析大漢這百余年的土地兼並,楊修把人口、土地數量和皇室、宗室、官員、士大夫的比例一一列出,事情就一清二楚了,造成經濟崩潰的原因就是皇室、官員、士大夫的莊園占有了大量的耕地,卻不用繳稅,皇家財政無法支撐。在這其中,閹黨固然難辭其咎,可是與大量的士大夫相比,閹黨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數量龐大的世家、豪強才是罪魁禍首。

楊修分析這件事的目的不是為閹黨翻案,而是為了說明孫策為什麽要奪取世家的土地,又為什麽要建木學堂、本草堂,鼓勵讀書人從工、學醫,但客觀上卻打了士大夫——尤其是黨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偏偏這些數字不是從宮中秘档裏摘出來的,就是從地方數據而來——比如黨人的大本營豫州,他在孫策身邊做主簿時,正是孫策整治豫州世家的時候,大量的數據都經過他的手,件件有據可查,即使是推理也有據可依,讓人無從反駁。

對這樣的文章,僅僅講道理是不夠的,沒有精確的數字,沒有嚴密的計算和推理,你說得再漂亮也無法說服人。至於聖人,他根本不在乎。學而優則仕就是聖人之言,但楊修明確反對,用幾個冷冰冰的數據就瓦解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大漢能提供的官員職位有限,又有一大部分被質子、蔭任所占,每年從太學生只能選一百人為郎,連三萬太學生都安置不了,讀書人越多越麻煩。讓讀書人去從工、學醫,不僅能讓他們自食其力,還能讓他們有益民生,兩全其美,比讓他們一心做官強。

孔融已至不惑之年,與人論戰無數,卻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對手。他在南山為生計犯愁了兩三年,深感讀書解決不了生存問題,要讓他反對這樣的觀點,他自己都有點張不開口,底氣不足。他明白了荀彧的用意,楊修已經不是當年洛陽那個高門公子,這是一個既精通聖人典籍,又有政務經驗的英才,倉促上陣只能是自取其辱。

“文若,這次論戰是誰的主意?”

“是誰的主意並不重要。”荀彧垂下了眼皮,避開了孔融的逼視。“重要的是如何論出點有用的東西來。文舉兄,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吳王對論戰的態度,我覺得這裏面或有可以借鑒之處。”

孔融收回目光,微微頜首。“商人務實,唯利是圖。兵家務實,事關生死。吳王以商人子積軍功為諸侯,自然是務實的。不過道以虛實相依,俗人務實,聖人務虛。若非如此,聖人就不是堯舜孔孟,而是陶朱猗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