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六章 放不下(第3/6頁)

謝遷回到京城,朝野矚目。

朱厚照暫時沒回京,但正德朝有一個特點,皇帝只是起到象征性的作用,朝廷內外的事務主要還是靠文官來做,謝遷回來後對於朝中很多官員來說算是吃了顆定心丸,以後再有什麽事也不需要自行做主承擔責任,直接來問謝遷,就算出了事也有人擔著。

皇帝不在朝中,首輔不在,司禮監掌印空缺,大部分人都不想主動承攬責任,極少有像楊廷和這般挺身而出勇於任事的大臣。

謝遷回來後,沒有馬上去見楊廷和,很多事在謝遷看來並不需要立即做,反而覺得保證六部正常運轉更為重要,尤其是兵部、戶部兩位尚書不在,同時吏部和禮部尚書又身體不佳難以支撐大局的時候。

謝遷回朝第一件事,便是登門拜訪何鑒。

老友相見,自然會有很多感慨,這一別便是大半年,何鑒見到謝遷後不由帶著幾分欣慰,雖然二人官職跟身份與之前並無差別,但這半年多時間足夠改變朝堂格局,對韃靼的戰事結束後,朝廷也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

二人在何鑒的書房裏坐下,先是寒暄一番,沒著急說公事,最後還是謝遷主動將話匣子打開,將近來居庸關到京城,乃至蔚州到靈丘一線發生的事情,詳細跟何鑒講了一遍。

何鑒嘆道:“陛下孩子心性,居然會不顧朝堂那麽多眼睛關注,擅自到民間遊樂,不過好在情況還算不錯,之厚巧妙安排,把陛下出遊當作巡查地方,體查百姓疾苦,如此既順利解決一場政治危機,又讓百姓感受龍威浩蕩,之厚此行可說不辱使命。”

何鑒對沈溪的評價很高,他知道自己這個吏部尚書已做不了多久,下一步有很大的可能是沈溪接替他,他心中也傾向於沈溪來接班,這個年輕人做事妥帖穩當,這次不管怎麽看都是沈溪用圓滑的手段解決了問題。

大概只有何鑒這樣對皇帝脾性了若指掌的老臣,才知道沈溪的良苦用心,朝中很多人都以為皇帝真的是去體察民情了。

謝遷問道:“你真這麽認為?”

何鑒笑道:“於喬,看你這神色,心裏還是放不下啊,本以為你已能以平常心待之,之前你說之厚這場仗不該打,但現在打完不就那麽回事?草原平定,大明邊疆安穩,國庫又沒大的損耗,下一步朝廷的重心就會放在發展民生上,國力要不了多久便可蒸蒸日上,你還有何可擔心的?”

言語間何鑒非常輕松,之前這半年時間發生的事情他很滿意,並不想去揪著一些小辮子不放。

謝遷道:“之厚做事是沒問題,但關鍵在於陛下對他的信任太過,他能慫恿陛下打這場仗,下次就會有別的冒險舉動……你我在朝尚能阻擋一二,若以後退下了,誰來勸諫?或者說,那時就算有人站出來,但能阻止之厚嗎?我看很懸哪!”

……

……

謝遷很固執,無論他之前對沈溪表達如何的善意,但在一些事上成見很深。

他認為沈溪擅權,逐漸脫離控制,這個認知由始至終都沒有改變,至於沈溪在朝中地位上升,包括現在用沈溪去做一些事,在他看來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會影響他對沈溪這個人的整體判斷。

何鑒聽了謝遷的話,嘆道:“看來你還是放不下。”

謝遷道:“無所謂放得下放不下,之厚是會辦事,也由此成為陛下身邊最受寵的大臣,我們這些老家夥都要靠邊站,他的功績足以銘記史冊,但莫要忘了,他做的這一切,都建立在鋌而走險的基礎上,結果看起來是很好,但過程呢?若中間有一步出了差錯,導致失敗,大明又將何去何從?”

何鑒笑了笑,沒有回答,因為他知道謝遷總能吹毛求疵,找出沈溪的很多問題,畢竟沈溪不是在謝遷的控制下取得的耀眼的成就,總是一意孤行,雖然結果不錯,但隱患不小,這也是他所言謝遷放不下的真正原因。

謝遷繼續道:“若陛下順利回京城還好,若中途出了什麽意外,大明可能因此陷入動蕩,從張家口出發他就沒有嚴防陛下任性出遊,這便是過失……當時能阻攔陛下的,除了他還能有誰?”

何鑒道:“話不能這麽說,他到底已經盡力了,此番成功勸回陛下也基本是他的功勞,對一個年輕人不能要求太高!”

謝遷搖頭:“你還是偏袒他,以前你做事還能相對公允,不想現在竟然……也算可以理解吧,誰讓他取得的結果還算不錯呢?有時候甚至我自己都覺得,應該退下去,讓這些年輕人放手做事,不要阻礙他們。但一想到離開朝堂後,原本的規矩和秩序會因此打亂,一群年輕人總想以他們那種冒險突進的方式求得功名,然後試著贏得陛下的信任而獲取提拔……屆時國將不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