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6章 調教(2)(第3/3頁)

張越聽著,呵呵的笑了起來。

古人雲:夷狄,畏威而不懷德,這句話確實有些道理。

當然了,一概而論,就太過偏激了。

實則,在張越看來,中外差異,主要在於文化差異。

哪怕是現在的漢室,處於公羊思潮興盛之時,整個國家的精氣神,都是霸氣側漏,囂張異常。

但終究,公羊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分支。

只是吸收了部分法家霸王道思想的一個儒家變異流派。

本質上,還是內斂和矜持的。

所以呢,就經常會在對外交流時,出現許多文化碰撞和自以為是的歧義。

打個比方。

諸夏民族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像張越所說的‘莫不為漢臣妾’。

在諸夏民族看來,這是自己對世界宣告主權和統治權的宣言。

但在其他民族看來,卻未必如此。

特別是烏孫、匈奴這樣的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講強者為尊,贏家通吃!

你強霸酷炫拽,吊打世界,那就有權行使你想要行使的任何權利。

只要你足夠強,匈奴孿鞮氏也可以跪下來唱征服。

只要你足夠猛,能夠帶著大家一起打天下,搶錢搶糧搶妹子。

那麽,匈奴人也好,烏孫人也罷,都不介意成為漢人。

這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文化差異所致。

是兩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區別。

所以,就有了那句話‘夷狄畏威而不懷德’。

事實上,遊牧民族也是人,也知道好醜,也分得清是非。

他們背信棄義,沒有廉恥,反復無常,就跟他們豪爽大方,熱情好客,重守承諾一樣,都是他們的性格。

不能用農耕民族的想法去套入遊牧民族的想法。

那是雞同鴨講。

就像滿清晚期,英國人想在北京開個大使館,鹹豐和滿清的大臣們,卻寧死不從,寧願割地賠款,也不肯幹。

為啥?

英國人用工業國的想法和套滿清的腐朽封建王朝想法,根本行不通啊!

所以,在大鴻臚的官員看來,張越的話,是在赤裸裸的羞辱和嘲諷烏孫使者。

然而,在烏孫人自己看來,這雖然確實算得上是羞辱和嘲諷。

但卻並非種族歧視!

而是一個公開挑戰的宣言。

對遊牧的烏孫人和匈奴人來說:你想要俺當奴隸?

好啊?

打過俺,征服俺,俺就是你奴隸!

不行別bb!

而張越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明白這一點。

穿越之後,更是無比清楚這一事實!

諸夏文明雖然先進,但,至少在現在,還遠遠沒有達到輻射全世界,影響全世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