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牽一發而動全身(第2/4頁)

雖說現今三王爺已然知道夏祥和他的師生關系,並且讓文昌舉有意阻撓夏祥的進士之路,但三王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當夏祥是他的學子,尚不知道他和景王的關系是何等密切,更不清楚他和景王在密謀何等大事。

若是讓三王爺知道了他和景王的關系,那麽毫無疑問,夏祥的進士之路和仕途之路就會被三王爺徹底封死。雖說三王爺未必真能一手遮天,但三王爺真要全力阻止一個無名小卒的政路,景王也不會因夏祥而和三王爺鬧翻,夏祥肯定會非常不幸地成為棄子。

李鼎善心中微有歉意,從他擔任夏祥教書先生的一刻起,夏祥就刻上了他的烙印,再也無法擺脫受他影響的命運。好在如果只是他的學生一重身份,三王爺也不至於非要對夏祥趕盡殺絕,畢竟和景王相比,夏祥對三王爺的威脅小了太多,而且只要夏祥答應三王爺的條件,完全可以和三王爺化敵為友。

景王則不同,景王和三王爺之間的隱患沒有化解的可能。若是三王爺得以繼承皇位,毫無疑問,三王爺會第一個拿景王開刀。不但景王王位不保,有性命之虞,就連見王怕是也難以幸免。同樣,若是景王或是見王最終繼承了皇位,三王爺也難逃被罷黜的下場,丟掉性命也不足為奇。

李鼎善心中一時喟嘆,太祖傳位太宗之時,就有傳聞太宗逼死太祖才坐了天下。兄終弟及的先例一開,後患無窮。太宗傳位臻宗,臻宗傳位當今聖上,若是當今聖上有皇子還好,偏偏聖上無子,又突患重病,大夏既有兄終弟及的先例,聖上傳位於除了景王之外的任何一位王爺,都合規矩。景王比皇上大,是為兄長,不合兄終弟及之例,偏偏皇上又封了景王之子夏存先為見王,明顯是有意讓見王加入皇位爭奪之中。

因此,向來兄友弟恭的幾位王爺,表面上依然相親相愛,暗中卻劍拔弩張,為爭皇位各自上演了好一出繽紛大戲。

原本幾位王爺各有所職,大王爺景王掌管兵部,兼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三王爺星王掌管吏部,兼上京府尹,四王爺慶王掌管工部和禮部,兼領禦史台。五王爺雲王掌管刑部和戶部,兼樞密院樞密副使。四位王爺雖名義上掌管各部以及各有官職,其實四人並未具體過問政事。

景王掌管兵部,看似位高權重,其實不然,大夏的兵部並無實權,負責調兵遣將的是樞密院,樞密院等於是大夏最高軍事部門,而兵部只是在樞官院調兵遣將的命令下達之後,負責執行並且做好運糧、完撫以及拔款等事情便可。而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一職,職責是巡視地方、存問官吏百姓並地方軍隊統帥,景王人在京城,很少出京,身為宣撫使也只是掛名。

三王爺星王掌管吏部並兼上京府尹,卻是實打實的大權在握。吏部自不用說,執掌天下官員的選拔和升遷,三王爺掌管吏部以來,官員升遷調動不斷,有人被貶,自然就有人升官,一升一貶之間,無數官員歸心到了三王爺門下。

而上京府尹一職,負責京城的一應政事和治安,權限極大。雖位在尚書下、侍郎上,品軼不高,但卻和禦史台、步軍統領衙門、九門提督府等衙門近乎平起平坐,且大夏各地所有訴狀都要先呈到上京府,是以上京府相當於一個小刑部,承接了一部分刑部的職能,甚至比刑部還更為專斷。再者上京府掌管京城的一應治安和政事,就連六部之事,只要涉及到了京城的治安和政事,上京府都可以插手過問,卻不算越權!

更有甚者,上京府可以以危害京城治安和政事為由,拒不執行六部甚至是宰相之命,是以上京府尹雖只是正三品官員,在遍地二品一品大員的京城之地,並不顯赫,卻可以直接上殿面君。天子腳下無小事,上京府尹一職,確實無比重要。

當年大夏尚未北上之時,定都臨安,太宗就曾以王爺之身擔任臨安府尹十余年,後來太祖見太宗逐漸勢大,臨安府已經在太宗的掌控之下,意欲遷都長安,結果在太宗的反對下,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贊同遷都。太祖無奈之下,只好收回成命。

三王爺擔任上京府尹不過半年,又有上京府少尹付擢具體執掌上京府一應事宜,上京府並未被三王爺一手掌控。帝王心術向來如此,想必皇上雖信任三王爺和候平磐,卻也不想將國之權柄全部交由三王爺和候平磐二人之手。是以候平磐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又任命蘇確為參知政事的副相,以牽制候平磐。

同理,五王爺雖掌控樞密院,有調兵之權,調兵之後,具體執行卻由景王發號施令,也是呈制衡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