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新的領域

當格力引發的風暴還未平息之際,又有一場核彈級別的並購交易在北中國曝出,一南一北兩大陣線相繼引爆,讓中國自主品牌保衛戰進入生死存亡階段。

跟格力相比,北邊的交易更讓人心悸。

被譽為“中國第一制造”的徐工集團,決定以20億人民幣價格出售85%股份賣給美國的投資集團——凱雷資本!

如同平地起驚雷般,昔日中國第一制造,很快就要變成美國第一制造,白紙黑字協議已經簽字,這讓許多行業專家都喊出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半壁江山淪陷了!”

徐工集團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產品品種與系列最齊全的國有特大型企業,許多基建工地上使用的設備都是徐工出品。明星產品有挖掘機、起重機、推土機、泵車、攪拌車等,它們被生動比喻為一個國家基礎建設的螺絲釘。

截止2005年底,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領先的是以卡特彼勒和沃爾沃為代表的外資巨頭,他們憑借價高質優的進口產品在工地上頗有聲譽,占據高端市場。緊隨其後就是以徐工、柳工為代表的大型國企,依靠傳統優勢占據了中端市場。另外就是三一重工為首的民營機械企業,從低端市場起家他們發展勢頭迅猛,開始不斷蠶食國企市場份額。

三方勢力雖然彼此競爭,但基本維持了穩定格局。現在一旦徐工集團繳械投降,那麽柳工等國企也會成為外資目標,今後中國機械工程行業將成為外資“一股獨大”的局面!面對強勢的外資,殘弱的民營企業如三一重工根本無力招架。

在中國政府不斷以國債投資基建拉動經濟增長的大背景下,尤其工業化、城鎮化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身處朝陽行業主營基礎裝備制造的徐工集團竟然要賣身,這真是不可想象的局面!

“徐工徐工,助您成功”,這句廣告詞充滿了中國本土特色,現在卻需要美國資本前來幫助自己成功。

為何徐工集團要對外出售呢?

主要原因還是缺乏資金,沒有足夠資本進行再投入,企業希望能引進戰略投資者來解決資金困局。

2005年,徐工預計銷售收入達到130億,占到當地政府GDP的20%,集團總資產為72億。

徐工雖然規模龐大,但是企業臃腫,每年利潤還比不上銷售額只有自己一半的民企三一重工。在國企改革號召下,地方政府準備把這個包袱甩掉,面向全球征集戰略投資者。

在賬目上徐工上市公司屬於盈利模式,但放眼整個集團,實際上徐工已經連續虧損了3年時間,這讓地方政府做出了忍痛割愛的舉動。

中國最大的機械工程制造商要出售,自然引來眾多企業和資本爭奪。不但全球行業第一的卡特彼勒來了,就連國內民營後起之秀三一重工也大膽參與了競爭。

誰能吞下徐工,誰就能一舉成為中國機械行業的霸主,尤其國內基建行業已經有復蘇苗頭,聰明人都知道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地方政府也知道,只不過他們經過風險評估後,覺得賣掉徐工是一個好選擇。跟格力一樣,除了甩包袱,還能招商引資來大投資商。

除了失去股權增值收益外,納稅、就業依舊保持不變,還能甩掉政府頭上2萬工人的包袱,至少今後工人失業要算在美國人頭上,這是經濟化的地方政府做出的理性選擇。

中國市場門戶大開,當然引來全球資本來抄底,尤其是國外美金進入中國就是硬通貨,投資更是超級劃算的買賣。在美國3億美金只能只夠一條生產線的籌建成本,但來到中國可以把一家機械龍頭企業收購,這就是發達國家資本對落後國家資本的優勢。

除了卡特彼勒外,凱雷資本、華平資本、花旗投資、AIG、摩根大通等美國投資機構也紛紛報名,以赤裸裸的真相揭示出美國資本正在大規模抄底中國市場。

既然招商引資,自然地方政府更加青睞外資手中美金這樣的硬通貨,所以三一重工這樣的民企由於實力不足被首先排除在意向名單之外。

照理來說,卡特彼勒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產業對口,他們擁有先進的技術,資金方面也很雄厚。在那麽多家競標者中,卡特彼勒是極少數從事實業的對象,剩余都是金融投資機構。

不過卡特彼勒卻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認為其他金融資本並沒有跟自己競爭的底氣,不同意保留“徐工”這個品牌,而準備把徐工當成代工廠,力推卡特彼勒品牌。另外,還要求大規模裁減企業員工,畢竟2萬工人創造130億的產值在美國人看來是非常低效率的存在。按照他們的標準,5000名工人配額已經是美方最大的讓步,要求中國政府承擔1.5萬名工人的失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