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奔赴東北

安淮省客車總廠位於阜城市西北郊,占地多達1000多畝,跟華夏廠嶄新的現代化工業廠區比起來,客車總廠更像一個小型社會,裏面有學校、醫院、幼兒園、食堂、派出所等附屬機構一應俱全,屬於工廠辦社會的典型代表。

該廠屬於安淮省屬國有企業,生產的“華夏牌”客車只在本市附近區域銷售,跟省內江淮、安凱(原淝河廠)擁有客車底盤技術實力的企業競爭一直處於下風,就是計劃經濟時代典型的國有臃腫企業。

現有工人2000多名,其中近700名退休職工,“八五”計劃以前總計投入技改資金不足1000萬,目前經營困難,生產的客車在市場上賣不掉,1994年虧損高達300多萬。說是有1300名在職員工,其中過半已經放假在家只領基本工資,有能力的骨幹一直在流失。

每年光退休職工和廠內附屬機構開支就高達700多萬,一直靠省裏財政輸血才沒有倒閉。

華夏廠現在整車制造加發動機三班倒生產,工人總計也不超過1300人。現在客車總廠職工就有2000多人,韓皓原本以為可以輕松並購這個企業,沒想到對方負擔如此之重。

由於原淝河廠得到省裏財政支持,1993年跟德國凱斯鮑爾公司合作引進先進客車技術,生產新車型在國內市場獲得成功。公司名稱也從“淝河”,取安A淮和凱斯鮑爾首字,改名為“安凱客車有限公司”。

因此安淮省客車總廠也希望像韓皓這樣的投資商出資引進國外先進客車技術,用新車型在市場上繼續競爭。

韓皓想要的只是客車生產資質以及“華夏”這個汽車品牌,對進入大客車市場根本不感興趣。而且對方提出還要華夏廠全盤接收現有工廠的所有工人和附屬機構,這樣大的包袱韓皓根本就不敢接。每年700萬非生產性投入猶如無底洞,誰也扛不住這個包袱。

得知韓皓是“華夏”摩托車品牌的老板,安淮省客車總廠領導層更加覺得能吃定他,畢竟“華夏”汽車品牌獨此一家。

這裏要特別指出,客車總廠屬於省屬企業,歸安淮省工業廳直接管理,屬地的阜城市雖然很熱心牽頭,但對該廠沒有管理權限。

初步接觸下,韓皓就覺得是自己想得太理想了,因為客車總廠還是以國企老大自居,雖然現在產品賣不掉,但總覺得國家不會置之不管,反正天塌下來還有國家兜底。

而且工人得知有浙海省私人老板想來談收購,立即聚集了一大幫人虎視眈眈圍在工廠辦公樓前,尤其幾個退休老工人背後還背著獵槍,如此彪悍的做派實在讓韓皓覺得背後涼颼颼。

這樣的態度跟珠城市華陽廠比起來,天上地下,一目了然。華陽廠恨不得明天就賣身給韓皓,只要求他能幫忙處理掉歷史遺留的人員、欠債等情況,最好還能在當地建廠恢復生產。

華陽廠屬於市屬企業,成立時間也不長,歷史包袱不重,初步對比看下來是一個合適的收購對象。

但韓皓心裏其實很想要“華夏”這個汽車品牌,畢竟摩托車是“華夏”已經打出了名聲,將來微車也叫的“華夏”的話,廣大顧客更容易接受。

既然來到安淮省,那就只有再找找客車總廠的婆家省工業廳談談,畢竟最後做決定的還是他們。

如果省裏能出面替華夏廠爭取就好,可惜現在只能依靠市裏的力量。告別了阜城,陪同的海州市招商辦工作人員通過關系聯系到了安淮省工業廳的副廳長,由他出面接待了浙海省一行人。

安淮省客車總廠屬於省裏的老大難之一,產品沒有競爭力,歷史包袱過重,每年往其投入的大筆金錢都被用在了安置工人和附屬機構上面,只能維持基本運轉。

因此,得知浙海省有人想整合客車總廠,安淮省工業廳還是很熱情歡迎。1995年,國企改革依舊是一大難題,許多老國企因為歷史包袱和產品落後,已經陷入死氣沉沉境地。再不下決心改革,可能會把整個國家拖垮,畢竟一味依靠政府輸血維持不是長久之策。但動輒成百上千名職工的企業,如果不管,工人失業了又會引發極大的社會問題。尤其放到整個國家出面,幾千萬的國有企業職工,誰能下得了決心改革,讓他們下崗待業。

這樣宏觀的層面問題,不是韓皓需要考慮的因素,他只需要考慮如何取得微面的市場資質,以及“華夏”汽車品牌。

“楊廳長,我們華夏廠很有誠意想找客車總廠合作,畢竟‘華夏’牌也是我們的產品名字。”

在會議室,韓皓坦誠說了對客車總廠感興趣,但對全盤接收客車總廠的一切以及原地繼續生產大客車提出了異議。

“嗯,我有一個不大成熟的建議,就是現在安淮省內已經有江淮、安凱兩大客車企業,客車總廠的現狀決定了其無法跟這兩大兄弟企業競爭。作為它們共同的婆家,如果省裏安排它們整合,把客車總廠並入江淮、安凱兩大企業。這樣一來重組,我們華夏廠可以出資取得我們需要的資質和品牌,你們安淮省也能就此整合企業形成拳頭企業。再用重組獲得的資金對人員、資產進行安置,不就是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