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簸箕飯(第2/2頁)

阿音吐了吐舌頭,牽著李君閣,小心地擡著腳從人群上跨過,去裏屋她和李君閣的房間休息去了。

十五號早上,李君閣起來就掃聽了一圈,問了好幾家家裏到底有多少客人,結果全都只知道一個大概。

四五十號吧……七八十號吧……不知道呢……

似乎沒有人去統計一個準確數字,在他們看來,也完全沒有必要。

回到家中,音爸爸和倆位舅舅已經開始指揮大夥準備簸箕飯了。

先蒸好一大籠糯米飯,煮好一塊豬肉,再準備一碗辣椒與鹽做成的幹蘸碗,放在一個簸箕內,另外放上一把插子,以備將肉切成小塊,這就是簸箕飯了。

而歐奶奶,妮媽媽,苗嬸,則開始給來到家裏的女孩子們準備盛裝,因為吃簸箕飯儀式後有一次大型的跳蘆笙活動。

中午時分,各路祭司們陸續來到阿音家裏,祭司們的裝束也顯得正是起來,藍色的長衫,手裏拿著帶鞘的馬刀,刀鞘上松散地挽著白綢,還有一把黑雨傘,頭上包裹著頭巾,頭巾上還用麻繩纏著那種叫做“乃雄乃肋”的小魚幹。

阿音他們也盛裝完畢,同樣在頭上用麻繩纏一條小幹魚,準備參加盛大的遊行。

各家各戶陸續來人了,將準備好的簸箕飯擡到阿音家外面的敞壩上來,幾百個簸箕,再加上人員,阿音家的敞壩也站不下,於是隊伍還得往林場那來路上排。

而老癟爺他們這些外來的客人,則開始朝寨子下的大廣場走去。

不一會,各家陸續到齊,然後育爺爺將自家的簸箕飯擡起來讓大家看,似乎是展示著什麽,嘴裏還說著洪亮的苗語,如詩如歌,不過民俗顧問已經走了,李君閣也鬧不明白他在講啥。

接著大家一起擡著簸箕飯去大廣場,供外來的客人享用。

李君閣終於被派上一個活,和苗娃一起扛旗開路。

苗娃扛的是標志懸天寨的鼓藏旗,李君閣則扛著標志阿音家的鼓藏旗。

蘆笙芒筒隊跟在他們的身後,領頭的依然是昨天那個手拿芭茅草搖晃鈴鐺的蘆笙隊徒弟,不過隊伍在路上沒有吹蘆笙和芒筒,只是拿著,看樣子是要等到了大廣場後才開始吹奏。

隨後是擡簸箕飯的隊伍,各家擡各家的。

鼓藏節對於李君閣來說,謎團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他偶然回頭轉彎時就發現了,擡簸箕飯也有講究,一路上沒有見到任何人換肩膀或者停頓。

在擡簸箕飯的隊伍後面,是寨老們簇擁著的育爺爺,育爺爺後面,則是歐奶奶,妮媽媽,阿音等女性家屬與親戚們。

再往後是手持馬刀威武的祭司們,完美地展示著什麽是精神領袖和軍事領袖的合體。

之後則是一些手拿裝滿酒的水牛角的男人們。

這些米酒,都來自昨日祭祖是用的牛角酒。

隊伍來到到大廣場,廣場上已經聚集了龐大的人群,都是盛裝,五彩繽紛花枝招展。

隊伍繞場幾圈之後,將簸箕飯集中擺在大廣場的中間,鼓藏旗插好,蘆笙隊將樂器斜靠在旗幟上。

這時,由一位寨老站出來大聲喊話,宣布簸箕飯的分配。

各村寨的人將分配得的簸箕飯領走,大聲呼喊自己村的人來吃。

吃法非常的粗獷,大家圍蹲在簸箕周圍,拿插子或者剪刀將肉切開,抓著肉蘸蘸碗裏的調料,然後就著糯米飯開吃。

手拿裝滿米酒的牛角的男主人們,則開始在大廣場上遊行,向客人們敬酒。

苗家人敬酒賊好玩,都不用客人端杯子,只能用嘴對著牛角接,經常一個配合不好就被澆一身,廣場上立刻充滿了各種歡笑和熱鬧。

李君閣這才注意到,除了祭司們和育爺爺家裏的人,別人的頭上沒有那種叫“乃雄乃肋”的小魚幹。

找祭司一打聽,祭司也說不準,只說這是老規矩,頭上有小魚幹的,相當於鼓藏節上一種身份的象征。

不管是接下來的蘆笙舞,還是更後面的拉牛旋堂,別人見到你頭上有小魚幹,就會知道你主家或者主祭的身份,會更加客氣。

吃過簸箕飯就已經快要到傍晚了,心急的姑娘們跑去田邊打扮起來,年輕男女今天的衣著和平日裏有些不同,衣服上多了很多雞毛作為裝飾,這是美麗的百鳥衣。

李君閣覺得當年楊貴妃的霓裳羽衣,搞不好就是受了這個的啟發。

終於,一場大型的蘆笙舞——鼓藏跳月,開始了。

這是年輕人的集體活動,苗族把圍著圈子跳舞叫跳圓,把在月光下圍著圈子跳舞叫跳月。

廣場上有燈火照明,不需要像以往那般燃起篝火,不過氣氛非常的熱烈,比西方的狂歡節還要熱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