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鉆研精神(第2/2頁)

“於是爺爺又去查閱台灣學者黃嘉謨主編的《中美關系史料——光緒朝》,從書中收羅的當時中美交涉各種原始档案裏,查到了當時駐美公使伍廷芳的兩件收文。”

“第一件是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初三日的收文。這份呈文應該早就發出,不過因為飄洋過海,收發時間相差約兩個月。”

“伍廷芳稱: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美國公使康格致函外務部,稱接到本國紐約可倫比亞大學堂婁總教習函,該堂內正在添設中國之學,擬購聚中國書籍存於學堂,並集中華百工所制各物,於博物院中陳列。外交部即行籌備。”

“第二件是次年三月初三日收文。伍廷芳稱:已接到南洋大臣來文,擬以《圖書集成》一部備送美國學堂;至於博物院所需各種器物,美商在華通商已久,可由美商代為購辦。一旦南洋大臣寄到《圖書集成》,使館即行轉交哥倫比亞大學。”

李君閣又舉手:“等下,剛剛不是還說畢拉嗎,怎麽第一件收文裏邊又變成婁總教習了?”

Alice笑道:“婁總教習,即哥大前任校長Seth Low。這事情是由他發起的,但是等一九零二年春,《圖書集成》抵達哥大時,Seth Low已當選紐約市長,迎接它的,是新校長Butler了。”

李君閣點點頭說道:“簡直搞得跟破案一樣,不過好歹是所有扣子都解開了。”

Alice說道:“結合所有這些資料,最後爺爺的結論是:一、此事應是李鴻章病危時所答應。”

“當年慈禧西逃後,任命李鴻章、慶親王奕劻為全權大臣,在北京主持與列強的談判,耗盡了此老的精力。《盛宣懷档案選編之七——義和團運動》中記載,一九零一年十月三十日,李鴻章在寓所‘吐血半大碗,中有血餅’,醫生診斷為胃出血;十一月月三日,李鴻章‘胃氣漸舒,精神略好’。”

“康格致函清廷外務部求書的時候,剛好碰到李鴻章病倒垂危。而李鴻章的簽名信,正是他在‘精神略好’這一天所處理。”

“李鴻章在生命中倒數第四天,仍拼了老命處理這個無關緊要的對外交涉事件,目的只是想籠絡美國外交官。四天後,李鴻章懷著滿腹未了心事離別人間。”

“二、此事與慈禧太後無關。爺爺查閱了《德宗實錄》、《光緒朝上諭档》、《光緒朝朱批奏折》、《庚子事變清宮档案匯編》等,未見到外務部就此事上過奏折,也未見有上諭。”

“就目前資料推測,應是在李鴻章身後,由慶親王或王文韶以外務部名義,咨請南洋大臣劉坤一具體辦理。那麽,整件事與慈禧太後並無多大關系。”

“三、劉坤一決定以《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奉送,其他器物則請美國人自己在中國采購。”

“四、有資料證實,這部《古今圖書集成》本是總理衙門委托上海同文書局影印的石印本。撥款三十八萬兩,後再加補貼十萬兩,用上等桃花紙印刷,共印一百零一部。”

“其中一部黃綾裝訂,專備禦覽。書印成後,除黃綾本進呈給皇帝外,另提取十部到北京總理衙門,其馀九十部由上海道暫存。”

“到一九零一年冬,該書除四川、廣東、直隸等省購置,以及贈送日本一套外,庫存尚多,每年要支付倉租、保險、看守等費用四五千兩,到劉坤一接手,已耗費四萬多元。成為上海道一個沉重負擔。”

“既然賣不出,不如送出去。這是劉坤一的真實想法。劉坤接到外務部咨文,要置辦中國書籍贈送哥倫比亞大學。便順水推舟,不但圓滿地完成了李鴻章交給他的這次外交任務,還讓哥大東亞圖書館從此有了一套引以為傲的藏書。”

“而剩下的幾十套,不幸毀於火災,不過那應該在這件事情之後。”

說完認真地說道:“這才是這套圖書真正的來龍去脈。”

李君閣撫掌贊嘆:“窮搜畢羅,老伯這是花了多大的功夫,才能從浩繁的資料文獻裏邊抽絲剝繭,得出這個結論?!”

“在得出結論的同時,還讓人對當時的清廷外交事務的艱難,地方政府的應付,報文之間的往返格式,甚至當年政府外包業務,印刷規模,耗費資金,中國留學生情況,都有了一系列的了解。”

“這篇論文的價值,不僅僅是還原了一點史實,更在於它揭示了當時的這些方方面面。”

“這麽珍貴的論文,居然淹沒在老伯那汗牛充棟研究資料裏,連我都沒有注意過,社科院這次當真是撿到寶了!”

“了不起,實在是了不起!憑借這份鉆研精神,五十年如一日,不成為當代鴻儒才真是說不過去了。娃子們啊,這回明白學問該怎麽做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