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兩件國寶

看著這主要展示唐代文物的展館裏面的寶貝,金沐晨感覺自己的口水,都快要流出來了。

作為一名古董愛好者,這還是他第一次在進入這家博物館之後,忘卻了對日本人的厭惡,而是真真正正的第一次開始欣賞起面前這些寶貝來。

其實這個展館裏面的唐代文物,主要還大多是以陶器為主,畢竟雖然在唐朝之前北魏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瓷器的出現。

但一直到了唐朝瓷器也並沒有發展到後來那樣的氣候,瓷器開始發揚光大,是從宋朝時期開始的。

所以唐朝的器皿,還是大多以陶器為主,畢竟在那個年代,中國人燒制瓷器,也是在摸索階段,還沒有能夠達到大規模生產的地步。

而唐三彩其實就已經是最早瓷器的雛形器之一了,在建國之後的好長一段時間內,國內都沒有唐三彩的出現。

這種東西,其實最早並不太受中國人的喜歡,因為這種東西,並不像瓷器那樣,有很多都被燒制成觀賞器,擺放在客廳裏欣賞。

唐朝的唐三彩大多數時候,都是被作為陪葬器來使用的,所以很多唐三彩在被挖出來之後,並不太受當時人們的喜歡。

所以在建國前,市面上有不少流通的唐三彩,但是價格卻一直都不貴,所以那時候的唐三彩,大批都是被日本人,或者歐美人給搜刮到了海外。

以至於建國之後的好長一段時間,國內的唐三彩館藏方面一直是為零的狀態。

而那時候,經過國外的考古專家的研究,得出結論,原來那看似粗獷,簡陋的唐三彩居然也不是那麽好燒制的,想要燒制這樣的唐三彩出來,那可是非常考驗工藝和技巧的,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唐三彩陶器上面的上色非常的難。

要使用一種混合好的配料塗抹在陶丕上,然後拿到窯裏面去燒,經過幾次調整溫度,最後窯變之後,才能在這件陶器上燒制出三種顏色,這可是一種非常難的技巧。

而且這顏料調配的比例,還有燒制爐溫的掌控,即便是到現在,也沒人能摸索出來,最關鍵的是這種工藝,好像在唐朝之後就已經絕跡了。

這也是為什麽後來宋朝的瓷器,一直不能上色,直到明朝出現粉彩之後,才能夠真正的燒制出,一種瓷器上帶有很多種顏色的瓷器。

而像宋朝的哥窯的曜變,雖然也能夠是瓷器上出現好幾種顏色,但那卻是純粹的靠爐溫變化,而導致的窯變產生的,並不是靠調配好的顏料,燒制出來的,這種顏色變化,和唐三彩上的顏色變化,可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

直到國外的考古學家們論證完這一點之後,中國的考古學者們,和收藏家們這才直到,原來唐三彩並不是大家平時所理解的那種普通的陪葬器,而是一種藝術精品。

當時好多考古學界的專家還懊惱不已,慨嘆中國已經再也沒有唐三彩了呢,這樣的情況,直到最近二十年,古都長安多次進行舊城改造,然後陸陸續續的從地下挖出來不少新的唐三彩之後,才好了許多。

但這並不能改變,我們的國寶大量流失海外的現實。

就比如今天金沐晨在這東京國立博物館裏面看到的這只,三彩雙龍耳瓶,這件東西就很了不得。

這只耳瓶能有三十多公分高,細脖頸,在瓶身上有一朵牡丹花的團,兩只把手是塑造成雙龍吸水的模樣,做工精美漂亮。

最關鍵的就是這雙龍把手,就基本已經肯定了這只雙龍耳瓶,絕對是當年皇家禦用的器皿,很有可能是唐代某一個皇帝的墓葬品。

要知道唐朝皇帝的古墓,下場並沒比漢朝的皇帝好到那裏去。

安史之亂過後,唐朝國力衰退,軍閥割據,戰亂頻發,而到了末期,更是民間起義不斷,最後更是被那個因為沒能考上公務員,而不得不去當了個鹽販子的黃巢給推翻了統治。

而黃巢的義軍在占領長安的時候,可不光是幾乎殺光了李氏皇族的子孫,更是把李家皇帝的墓穴不知道給翻了多少遍。

如果不是因為武則天的墓埋得太隱蔽,估計她的下場也不會比慈禧好到那裏去。

黃巢之後,就緊接著又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五代十國時期,所以唐朝皇帝的墓葬品能夠保存到今天的,幾乎就沒幾樣。

而今天能夠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看到這只唐三彩的雙龍耳瓶,金沐晨就別提有多震撼了。

國內最近十幾年出土的唐三彩他見過不少,可是卻沒有一只能有今天見到這只這麽氣派的。

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的寶貝存世量實在是太少,再加上唐朝宮廷留下的記述也不是特別多,所以即便是精研唐朝歷史的日本人,也不敢斷定,眼前這是唐三彩的雙龍耳瓶就是唐朝某個皇帝的墓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