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

茅山!

是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

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

西漢時陜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唐宋年間,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余座、五千余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

不過在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歷了那十年浩劫之後,茅山卻顯得有些衰敗,雖然在八十年代初期經過了修復,但仍然難現鼎盛時期的香火。

在靠近金壇地界的山麓下,環繞著幾個小村莊,大的不過百十戶人家,小一點的村子,甚至只有十幾戶,每到清晨傍晚時分,都能看到陣陣炊煙在山腳各處升起。

這些村子裏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後,都要步行五六裏路去鎮子上的學校讀書。

這個年代可不流行什麽寄宿,放學就要乖乖的往家裏趕,不過好在茅山附近沒有什麽大型野獸,跑慣了的路,倒是不虞出現什麽意外。

“葉子哥,明天就放假了,咱們晚上要不要慶祝下?去李二愣子家的玉米地裏偷玉米吃好不好?”

在一處山間的小路上,三四個九、十來歲出頭的半大小子,斜背著軍綠色上面打著補丁的書包,一雙小眼睛滴溜溜的往路兩旁尋摸著,露著腳趾頭的布鞋還不老實的踢著地上的小石子。

提到了吃,除了走在中間的那個小男孩之外,其余幾個小家夥均是眼睛發亮,情不自禁的往肚子裏咽起了口水。

雖然此時那位總設計師已經喊出了改革開放的口號,在南方沿海的一座城市裏,也正轟轟烈烈的進行著大建設。

但是在這偏僻的小山村裏,正處在“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年齡的孩子們,每天的業余時間,除了玩耍之外,談論的最多的就是吃了。

走在幾人中間的葉天聽到小胖子的話後,開口說道:“吃什麽玉米啊,晚上來我家裏吃魚,還有螃蟹和黃鱔呢……”

要說家境,葉天家是外來戶,可以說是這幾家最窮的,但是葉天的父親總是想方設法的為兒子補充營養,沒有肉吃,這魚可是從來沒斷過的。

聽到有魚吃,幾個小家夥的口水頓時流了出來,葉家大伯燒魚的手藝那可是頂呱呱的,就是白水煮的魚湯,也能讓人喝的回味無窮。

“葉子哥,黃鱔是你釣的吧,你真厲害,我就老是釣不上來。”

一個小胖子羨慕的看著葉天,**歲就能長得像個秤砣,那絕對是見了能吃的東西就往嘴裏塞的結果。

這釣黃鱔可是個技術活,工具倒是簡單,用個自行車條就行了,一頭磨尖,彎成鉤子,另一頭彎成圓圈。

找到鱔魚洞後,就可以把鉤放入洞裏,如有鱔魚吃鉤,向裏猛推一下,使鉤全部進入嘴內,並轉動一下角度,順勢拉出洞外,及時用另一只手握住黃鱔的脖子提出魚洞。

說起來容易,但是想掌握好火候,卻是極難的,葉天能成為這周圍幾個村子的孩子王,除了打遍同齡無對手之外,一手釣黃鱔的技術,連許多大人都比不上。

“瞧把你饞的,黃鱔有什麽吃的,螃蟹才好吃呢,這月份剛好是吃螃蟹的時節……”

茅山地處江南水鄉,山腳下溪流遍布,不過人們似乎對於螃蟹不太感冒,很少有人捉了去吃,倒是釣黃鱔捉魚的人隨處可見,在這個物資貧乏的年代,人們也在想方設法改善著自己的生活。

葉天撇了撇嘴,揮舞了下拳頭,用威脅的目光看向身邊的幾個夥伴,說道:“今天於清雅哭了的事情,誰都不許告訴我爸啊,不然……”

“葉子哥,你放心吧,我們才不會說呢……”

小胖子一臉討好的表情,湊到葉天身邊,問道:“葉子哥,你把鏡子放在腳面上,到底看清楚她裙子裏面沒有啊?”

“當然看清楚了,不過……看了一眼就被她發現了……”

葉天臉色悻悻的說道,這小丫頭片子太不經逗了,哭著跑去告訴了老師,害的自己今年考了雙百,也沒拿到三好學生的獎狀。

不過貌似讀了五年小學,葉天次次考試都是滿分,卻從來沒往家裏拿過一張獎狀,不是把女同學的辮子系在了椅子上,就是往男廁所裏扔鞭炮,家長倒是沒少叫。

“葉子哥,要不……咱們吃過晚飯,去看二愣子他老婆洗澡吧?我知道李愣子今天要去水庫下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