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店面(中)

從解放後到七十年代末期,國內歷經了數次重大的變革,搞得人心惶惶,即使是在改革開放的早期,仍然有很多人在持觀望態度。

除了前文曾經提到的那些刑滿釋放的個體戶之外,像是解放前就擁有許多產業並且將那些產業轉移到海外的家族,卻是不敢貿然進入國內市場。

可以說,八十年代末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都是國內許多行業的一個空白期,當時進入到那些行業中的人,無一不是獲利頗豐。

方雅志就是如此,過人的眼光和氣魄膽略,讓他在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時候,幾乎壟斷了國內的玉石產業。

那時各行業還沒有價格監管,玉石原材料便宜,加工後出售的價格往往都能翻上十倍百倍,可謂是暴利行業,也為方雅志積攢了億萬身家。、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樹立百年老店的招牌,方雅志斥資近一千萬,在新建的潘家園內,開設了《雅致齋》的旗艦店。

當然,在琉璃廠內的《雅致齋》總店還是保存的,畢竟那百年的風雨滄桑,就是歲月鑄造起來的牌匾。

新店開業之後,更是確定了《雅致齋》在國內玉石行當的龍頭地位。

潘家園內的《雅致齋》不光做零售生意,更多的則是南來北往的客戶到此進貨,往往《雅致齋》玉石行情的波動,就能影響到全國的玉石行當。

不過這種好光景,也就僅僅只維持了幾年的時間。

進入到九十年代中期後,不光是京城一些老牌古董商人盯住了玉石產業。就連港島的那些傳統珠寶商,也有意在這塊蛋糕上分上一杯羹。

疆區玉石礦的壟斷,很快就被實力雄厚的各個商家聯合打破掉了,而各種中低高档次的玉石珠寶店。也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了京城的各個角落。

如此一來,面臨著玉石原材料的漲價以及激烈的競爭,方雅志玉石王國的份額。很快就萎縮了下去,面臨著市場的巨大考驗。

雖然進入市場早,《雅致齋》在國內玉石行當中的地位還是很穩固的,但是來自港台大珠寶商們的沖擊,也讓方雅志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由於方雅志之前攤子鋪的太大,資金回籠比較慢,再加上一些決斷出現了失誤,一度造成了《雅致齋》現金的周轉困難。

方雅志也是有決斷的人,當下將國內數十家分店轉讓了出去。套現了上億的資金在手上。將京城的幾家店穩固了下來。

不過方雅志是個不甘寂寞的人。從昔日國內玉石行業中的龍頭,到固守在京城這一偶之地,方雅志並不甘心。於是就開始尋找起別的機會。

在九五年的時候,方雅志在一次粵省考察時。接觸到了翡翠珠寶,這種以綠為美以綠為貴的玉石,讓他很是著迷,並且從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機。

於是方雅志親自前往翡翠產地緬甸進行考察,在進行了多次的市場分析後,方雅志拍板,決定在《雅致齋》上馬中高档翡翠飾品。

這種曾經被慈禧太後和宋美齡所鐘愛的玉石,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市場的強烈反饋,尤其是那種陽綠的貓眼戒面,更受到很多暴發戶們的追捧。

沉寂了好幾年的《雅致齋》,靠著翡翠市場的發力,終於又揚眉吐氣了,這讓方雅志興奮之余,又開始未雨綢繆起來。

做玉石生意,原材料是個很重要的環節,沒有好的玉石原石供應,即使有再強的分銷渠道,那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前幾年方雅志的玉石生意被狙擊,就是因為疆區的原材料市場被眾多珠寶商聯合擊破了,這才導致他對市場的壟斷崩盤。

在看到未來翡翠市場的商機後,方雅志再也不想犯以前的錯誤了,於是就想著多囤積一些高品質的翡翠原石,就算日後有人進入翡翠市場,他也能不會像以前那樣被動了。

不過翡翠原石和普通玉石不同,它的外皮被一層石皮包裹了起來。

在沒有擦去石皮之前,誰都不知道原石中是否有翡翠,“神仙難斷寸玉”的說法,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形容翡翠原石的。

於是從三四十年代,翡翠一直延續著一種賭石的習俗,也就是說客人來挑選石頭,只能憑借著石皮外的表現來選購。

所有的石頭都是按斤數來賣,如果客人買到的原石切出了翡翠,那就叫做賭漲,如果裏面沒有翡翠,那就是賭垮掉了。

由於緬甸的翡翠礦老板們為了規避風險,所賣的原石基本上都是賭的,所以來自國內和東南亞的商人們,也都紛紛參與到這樣的交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