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星空中的眼睛(第2/2頁)

看到車子慢慢開走了,他滿臉興奮地拍了拍顧松的後腦勺,意味莫名地回去了。

顧松笑著搖頭,看樣子老爸今天是非常嘚瑟了。

保家齊專門到他這小院子來,本身就算是於公於私的一種表態。

顧松相信,他當然是在附近有工作,忙完了之後就過來了。

但他的工作那麽多,到顧松這四合院來,又何嘗不是一種工作?

何況,這個工作還很特別。

這麽多年,顧松所著力經營的,不就是這種分寸感?

重生前,顧松學的是社科與體制這個方向的專業。自己工作和創業的過程中,與體制打交道的時間也不少。

每一個層次的人,站的高度是不一樣的。

顧松自從2003年通過3D閃存非常犀利地露臉之後,著力給自己包裝的,就是一個科研能力非常突出、同時又有自己非常穩定經費來源的形象。

無論是三年時間裏,在燕京大學裏紮紮實實地讀書;還是神經植入模擬信息系統與他的腦神經網絡融合寫入之後,他積極參與的各種課題,對外輸出的,都是科研思路和成果。

於是他的智慧,成為了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

可以說,這種有特殊權限的“智囊”,確實是現階段,非常符合他需要的一種身份。

利用先知的優勢,他不會愧對這個身份。

從黑科技百科全書裏有選擇地拿出一些東西來,也讓他不會愧對這個身份。

而只要他在這個體制的外面,又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標杆意義,那就不會被群起而攻之。

爭取到他,總比控制住他又能讓他發揮作用,來得容易。

何況如果論到將來的站隊和選擇,難道還會有人比他更加有把握?

現在,對岸的危機一點點發酵,眼看有點要大規模爆發的意思了。

雖然說當時制定戰略時候,不是把顧松這裏作為某種充分或者必要條件去考慮的。但既然已經到了這個點,當然還是要確定顧松說的產業革命,條件到底成熟沒有。

連帶著,關於西川救災時候,顧松所展示出來的強悍技術力量,也得問個說法回去。

顧松挺幹脆的。

如果接受了這個文明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的聘任,那一定願意出力!

不管是紀總工程師負責的五代機和超高音速滑翔載具,還是量子通信。

顧松本就需要華國拿出幾樣重器出來,形成更強悍的戰略威懾力量。

在這個階段裏,畢竟顧松最需要完成的事情,並不需要自己多麽引人奪目。

他站在院門口,望了望天上的月亮。

視線裏,月背的那個小立方體,還只是繼續寂寞地,用一閃一閃的指示燈,表明它在等待,在工作……

而那個當時奔赴星海深處的“測試衛星”,還在一步步地接近預定的位置。

星空浩瀚,沒有一個天文望遠鏡正對準它現在所處的位置,去捕捉這個飛速奔馳的人造物體的影像。

此時此刻,這個“測試衛星”已經展露出了它真正的模樣。

它展開成了一個碩大而幽深的鏡頭,對準了“燧石號”的軌道末端。

畢竟這艘外星文明的行星級母艦是否存在,總得眼見為實不是?

這是顧松送出去的,星空中的一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