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阿爾托莉雅(第3/4頁)

阿爾托莉雅高舉“神愛世人”大旗,指責教廷阻隔了神明愛人的渠道,不但不是神明的代表,反而是蒙蔽神明的罪人!

各國王室態度曖昧,但是在教廷號召之下,整個歐洲的騎士蜂擁而至,高手雲集,一時間,法國境內,各色戰旗高舉(每個正式騎士,都有來自教廷授予的戰旗),當然其中還混有些名譽騎士,這些人的戰旗就沒那麽正宗了。

在法國境內,英國、教廷兩軍合戰,騎士先行。

騎士對戰中,十二圓桌騎士大發神威,連戰連勝,共計斬殺、擊敗各國騎士超過百人,最後引出教廷的神聖騎士團,以聖·安東尼奧為團長的神聖騎士團共有騎士四十七人,乃是當時歐洲最強的戰鬥團體(騎士侍從不算),號稱是“不問敵人有多少,只問他們在哪裏!”的無敵強者團隊。

兩軍陣前,無數戰士眾目睽睽之下,圓桌騎士團正面對沖神聖騎士團,阿爾托莉雅一馬當先,親手陣斬包括已經踏入聖域的聖·安東尼奧團長在內正式騎士三十一人,斬鋼劍下無人生還,提劍立馬威震天下,萬馬千軍噤若寒蟬。此戰,神聖騎士團全軍覆沒,被後人稱為——戰旗折斷之日。

此戰之後,阿爾托莉雅被人稱之為——騎士王!

在大軍直指意大利的路上,阿爾托莉雅向世人公布了另外一條,不再依賴教廷的騎士之路——美德之路。

教廷的騎士之路並不是人人可以走的,許多停滯在騎士侍從境界頂端的騎士候補,往往因為無權、無勢、無錢,無法請教廷幫助自己舉行儀式,阿爾托莉雅的美德之路對這些人吸引力極強。

而騎士王阿爾托莉雅公布的美德之路共有八條,對應著八種人類美德,只要騎士候補級的強者,對任何一條道路全心認同,無論是守護還是犧牲還是榮譽,只要認為這條美德值得超越生死去堅持,就有機會爆發自己心底的力量,這種力量,為了區別傳統騎士的戰旗,被稱之為鬥氣!意思是戰鬥的氣息。

有了幾個成功的例子之後,整個歐洲轟動了,連各國王室都開始扭轉方向,支持阿爾托莉雅的遠征,畢竟,絕對效忠教廷的騎士和不那麽在意教廷的騎士,當然只有後者才是各國王室需要的騎士。

在以後的數年內,阿爾托莉雅盡得人心,圓桌騎士團追隨者無數,橫掃歐洲大陸,踏破教廷總部,當阿爾托莉雅斬下已經年過八十的教皇頭顱,宣布他為褻瀆神明之人(就是這位教皇在位的時候,阿爾托莉雅的母親和幼小的阿爾托莉雅逃亡英倫三島),奪取神器——荊棘冠冕的時候,整個歐洲都在她面前俯首。

從此以後,接任的教皇不再對各國王室擁有廢立大權。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精神領袖存在,教廷也不再擁有絕對權威,上帝不再是教廷的專屬,阿爾托莉雅宣布——上帝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傾聽來自心底的聲音,就是傾聽上帝的聲音。

與此同時,一部分宗教人物,在教廷將被攻陷以前,逃亡東方。這些教廷成員,在東方君士但丁堡成立了另一個教廷,首領稱為大牧首;主教稱為牧首;一般神父稱為牧師。

分裂的教廷,讓各國王室喜聞樂見,在東方(歐洲的東方,不是亞洲)各國的有意無意支持下和西方各國對統一宗教戰爭的阻撓下,兩個教廷都一直存在下來。

直到現在,兩個教廷都變成了現代的吉祥物,這種情況下,兩個教廷更是只能每年打嘴仗,宗教戰爭是萬萬打不起來了。

徹底擊敗教廷以後,阿爾托莉雅並未在歐洲稱王,而是退回英倫三島,專心在賢者的輔助下,經營英倫三島。這個行為讓她廣受稱頌,聲威一時無二,被稱之為“神下騎士”,意思是騎士王阿爾托莉雅居於神之下,人之上,從此,阿爾托莉雅一脈有了一個獨特的稱呼——神下!即便是新任教皇,也只好捏著鼻子認了。

在以後的二十年中,英國從一個歐洲人眼中的不毛之地,遍布騙子、罪犯和惡徒的窮山惡水,變成了歐洲人眼中,文明、富饒、先進的國家。

在某一個日子裏,阿爾托莉雅傳位與自己的小女兒伊麗莎白,從此遠離人們的視線,據英國王室記載說,阿爾托莉雅和賢者夫婦二人,留下了一張紙條就失蹤了。

紙條上寫著“世界那麽大,我們去看看,勿念。”

就因為這個紙條,後來世界各地都出現了騎士王的傳說,反正沒有一個是有真憑實據的,騎士王的傳奇在世界各地漫天飛舞,連日本都有,要不怎麽說英國王室是世界上最傳奇的王室呢?這些世界各地的謠言傳說,至少也占了一半功勞。

從那時起,英國王位一直在阿爾托莉雅和賢者的血脈中間傳承,大部分時間王位上是伊麗莎白某某世,偶爾也有阿爾托莉雅某某世,而區別就在於,伊麗莎白是正常傳位的女王,阿爾托莉雅則是從王室聖地,寧靜之湖中走出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