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章 向太史公靠近(第2/2頁)

就好比《陳涉世家》中描寫陳勝吳廣的一些詳細場景,頗有點浪漫主義的感覺,而史書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浪漫最是要不得,鴻門宴也被他寫的有聲有色,就文學性上面,這部書堪稱歷來之最,但也有不少謬誤,深受戰國策等文獻的影響,神話色彩多了一點。

不過相比以後的官方修史,這部書可是要比它們強的太多了,說它是史書第一,至今都沒人敢於否認。

而郭大路編撰的清史,在文筆上努力向太史公靠攏,但在內容的嚴肅性與真實性上,卻力求還原事實真相,真要是有弄不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時,那就把這件事寫出來,存而不論。

不過人家太史公在編撰《史記》的時候,可用的史料不多,始皇帝焚書坑儒,又加上戰亂不斷,資料遺失,司馬遷能夠接觸到了的史料,能夠查出來的歷史事件畢竟有限,靠走訪而得來的歷史,本來就不是真的。

別說漢朝了,就是在本朝,如果有人去走訪一位名人之後,想要了解名人的生平,你就會發現這個名人已然被誇張了好幾倍,形象上也都被後人進行了美化,或則醜化,真正能秉持客觀求實的態度給你講古的人,幾乎沒有。

太史公能把史書寫到那個地步,已經是難能可貴了,他當時可沒有郭大路現在這種修史的條件。

現在郭大路有著一個世界的歷史文化加持,又有詳實無比的歷史文獻做參考,畢竟滿清距離現在也就百時間,很多史料都保存的極為完整,這為郭大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如今他這部清史編撰完成,在文筆上完全可以比擬太史公,而在史料翔實與數據上,卻比太史公嚴謹了許多。

他在編撰這部史書的時候,就存了向太史公靠近的心思,而現在通過這些文史研究者們的反應與討論,郭大路覺得自己應該是初步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只是他這部書太過真實,引起了一些遺老遺少們的不適,這些人也有不少從事文史工作的學者,在看到了郭大路在這部史書之後,不少人對郭大路表示公開反對,說郭大路故意歪曲事實,刻意黑化清朝,破壞團結。

反正什麽帽子大,就給郭大路扣什麽。

郭大路本來還想著讓大家都好好討論自己的這部書呢,讓他們查缺補漏,指出來不足之處,但是被人這麽將大帽子一扣,頓時就火了。

管他娘的,懶得給這些人費口舌了,直接出版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