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周二上午九點半,林傑走進手術室,曾陽、高彥紅、兩位主治醫生,還有麻醉師邢越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邢越首先匯報道:“林專家,病人還有腹中胎兒的術前檢查,沒有出現新的異常情況。麻醉測試也未發現過敏或其他排斥反應,可以進行手術。”

林傑輕輕點頭,道:“邢醫生,這次手術辛苦你了。”

邢越今年近五十歲,是附屬醫院的資深麻醉師,是林傑特意請來為這次手術保駕護航的。

在外科手術中,有“手術醫生管病,麻醉醫生管命”這個說法。

一例大手術,主刀醫生與麻醉醫生會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他們的分工不同,各有側重。

在手術之前,麻醉師需要對病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如疾病史、手術史和藥物史等情況,確定麻醉方案,並對病人進行麻醉測試,及進行術前的最後一次身體檢查。

病人最終能否接受手術,是由麻醉師做最後決定的。

手術中,麻醉師要利用各種儀器,持續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如心電圖、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等等,讓主刀醫生只專心於手術操作即可。

一旦術中出現低血壓、大出血等意外時,麻醉醫師要在主刀醫生積極止血的同時,要迅速補充血容量、充分供氧、維持循環及呼吸功能穩定,確保病人安全渡過手術關。

負責監控病人生命體征的麻醉師,當發現病人數據異常時,是有權力隨時叫停手術的。

所以,業內都說,麻醉師的工作,就是保證病人能活著離開手術室。

麻醉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成為一名優秀的麻醉師,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麻醉後,病人要求是“不疼”,外科醫生要求是“肌肉松馳有度”,一例順利成功的手術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麻醉做基礎。

這就需要,麻醉藥物要給到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這藥劑量的把控,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

麻醉劑量常需要按體重計算,並且結合患者的年齡、重要臟器的功能和手術刺激的深淺等因素綜合考慮用藥量。

但,這可沒有統一固定的劑量,那麽簡單。

對於有心臟病史、嚴重氣管炎、哮喘、肝硬化、肥胖低血糖、低血壓、酗酒、嬰幼、高齡等各種病症患者,是要個體化給藥的,這個是要靠經驗慢慢積累的。

且,人的個體差異是千差萬別的,對麻醉藥劑的耐受性,也是不一樣的。

麻醉師還需要在手術中,邊給藥邊觀察病人的生理特征,酌情增減麻醉藥量!

林傑今天要做的這一例手術,孕婦是高危孕婦,胎兒才六個月大小,對麻醉工作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

為了最大可能的不出現意外,林傑親自邀請邢越參與這次手術,最大限度的保證,葛秋芝能在手術之後醒來。

邢越輕輕一笑,客氣的道:“能和林專家一起工作,也是我的榮幸。”

“我可是聽我們麻醉科的王醫生、付醫生說了,和林專家你一起工作,是最輕松的事情了,甚至可以說是享受。”

“不像與某些醫生一樣,時不時的弄出一些意外,讓人提心吊膽的。”

林傑就是淡淡一笑,對這個小奉承不以為意。

不過,麻醉師與醫院的諸多醫生搭档,可以說是最了解外科醫生能力水平的一個群體。

想要打聽醫院哪個外科醫生手術技能最好,哪個醫生做某種手術最擅長,找麻醉師打聽,最是恰當不過了。

林傑來到手術台前,對依然清醒的葛秋芝道:“葛醫生,你安心的睡一覺吧,等你醒來之後,所有的擔憂就不存在了。”

葛秋芝看著林傑的眼睛,輕聲道:“林專家,一切拜托你了。”

林傑朝邢越一示意,他拿過一個吸入式麻醉口罩,罩在了葛秋芝的口鼻之上。

幾秒之後,葛秋芝就陷入了昏迷。

邢越開始調整麻醉點滴的滴入量。

兩三分鐘之後,他在葛秋芝身上做了一個小小的測試,又看了一眼各種監測數據,開口道:“林專家,可以開始手術了。”

林傑一伸手,從護士那裏接過手術刀,就在葛秋芝隆起的肚皮下方的劃了下去……

兩三分鐘之後,一個和巴掌大小的胎兒,被林傑從葛秋芝子宮裏取了出來。

這個胎兒的胸口,有一個肉眼可見的乒乓球大小的鼓起。

連接著臍帶,林傑把這個胎兒放在了緊挨著葛秋芝大腿內側的一個特制水槽中。

這個水槽裏,裝的是恒溫循環的人造羊水,剛好沒過胎兒身體的一半。

這個水槽就是林傑為胎兒精心準備的手術台。

他盡量模擬一個類似母體子宮的環境,讓胎兒最大限度的保值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