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4章 政策性虧損(第2/2頁)

李和道,“你們底子可是比許多民企好太多了,要設備有設備,要資金有資金,要技術有技術,怎麽可能競爭不過呢?”

他看張偉生的眼神都不一樣了,這也太過無能了。

張偉生嘆口氣道,“壞就壞在咱們是國企,以前為了滿足城市居民的就業需要一個坑放幾個蘿蔔,一個崗位可能會派兩三個工人去做,因為當時推統收統支,所有的工資都來自政府的財政預算,跟企業沒有關系,冗員在企業來說不是負擔,再說,咱們一直的效益都不錯。

但改革開放以後,養工人的負擔逐漸轉到企業來,包括退休職工的養老,過去國家由財政直接撥款,現在也要企業負擔。

我們可是有40年歷史的老廠,退休工人就有好幾千號人,這個我們怎麽承擔的起?

還有這個職工的看病、住房,都是花費!

你說我們哪裏還能有錢做什麽技術改造,設備引進?”

他說的怨聲載道。

不是我軍無能,而是敵軍太狡猾!

李和笑著道,“原來是政策性虧損,倒是真的不怨你。”

並不是所有的虧損都是經營性虧損,也不是國企領導無能,還有一種虧損叫政策性虧損。

有了政策性負擔就會有政策性虧損,由於各種歷史問題,企業承擔了不應該的承擔的社會責任。

在國有企業中,醫院、學校等各種為員工生活服務的福利設施所占用的實物性非生產性資產占企業總資產的很大比例,加上住房、社區維護和改造,以及支付給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和失業保險金等費用,這種非生產性的資產總和也占國有企業總資產的很大一部分。

這些都是國企身上的沉重負荷。

社會性負擔嚴重制約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國企是戴著腳銬在行走。

所以,正常情況下,不了解情況的,很容易對國企形成誤解,認為都是酒囊飯袋一族,實際上非戰之罪。

理論上上說的是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但是實際上連明晰產權都困難!

只有剝離政策性負擔才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首要問題。

張偉生道,“李教授,你是明白人,你說我能怎麽辦吧?我兩頭不討好啊,領導說我沒本事,員工以為我們是蛀蟲?這費心費力都是活個什麽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