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0章 窩囊

在中國前三十年,中國主要的經濟增長幾乎大部來自於工業,而工業增長有幾乎都是重工業帶動,而重工業基本都是集中在東北,當之無愧的中國工業的搖籃。

東北地區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也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重工業產值在各大區中居第一位,這個基地起初是以鋼鐵工業為基礎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石油資源的開發,則形成鋼鐵、裝備制造、冶金、汽車、造船、石油工業並重的工業基礎。

1978年全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四個是東北的。

從地理位置上,改革開放以後,中央全方位的沿海、沿江、沿邊的“三沿”開放戰略,東北除遵循原定的“南聯北拓”的方針以外,還找到了對外聯系的新渠道,這就是東出圖們江、黑巃江,直達日苯海,再航太平洋。

同時借助全中國最密集的鐵路網,直達“大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經濟區,位置上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但是深圳已經從邊陲小鎮一夜崛起,浦江借助浦東開發大步發展,而東北則顯得有些淒涼,經濟發展曾居全國前列的東北三省工業生產舉步艱難,黑吉遼的經濟增長率分別倒數全國二三五。

由原來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5%,降到不足10%。

到21世紀初,沒有一個經濟總量排入前十的城市。

“東北現象”的表現和原因分析在九十年代初是引起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對於東北來說,九十年代又是一個開始。科學、尊重技術的時代又回來了。

當然,因為總人口少,包括東北三省黑、吉、遼、內蒙的東二盟三市暨呼倫貝而、興安、錫林郭勒、通遼和赤峰以及秦皇島,面積124.3萬平方公裏,人口不到一個億,堪堪與荷蘭持平,要是按照人均算,還是能爆點全國絕大多數省市的,鄂豫皖這三個難兄弟,拍屁股都追不上。

東北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攀越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許多了不起的成就,但計劃經濟好得了一時,好不了一世,長期看畢竟是違背經濟規律的。

每個人吃喝拉撒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事,工作量過於巨大,怎麽計劃的來?在管理技術上,注定要失敗的。

現在的政府單位就如同李和一樣,一個行政單位管十幾個企業,甚至上百個企業,怎麽管的過來?

而且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產品按計劃生產,不愁賣不出去,在這種封閉環境下賣的很好,而到了開放年代,完全無法和美日德的同類產品競爭。

所以李和就很聰明,他放權放的很徹底,他在東北也有合資的三十多家企業,門朝那邊開他都不清楚,許多合資的事情他也只是知道一個大概。

董進步道,“現在這邊的國企外債太多,不是國企沒能耐,實在有個什麽事都攤到國企身上,壓力負擔重。”

“體制問題。”李和在國企混過那麽多年,通曉裏面的道理,不是國企無能,而是國家貧弱,原本應該是社會和政府承擔的責任,全部分派到了國企身上,盡是些殺雞取卵的事情。

他不再多說,大概明白了董進步的意思。

可以留一階段。

不過他還是征求了何老太的意見。

何老太道,“你有事就這邊忙,咱娘倆識得路。”

第二天一早,李和開著董進步的車把娘倆送到了機場,然後他自己就留在了這裏。

又沒過幾天,他和董進步一起南下,他去的第一站是奉天的沈機。他記得清楚,這也是他合資的一家企業,每年都有幾千萬的虧損。

李和不是沈機的控股股東,他沒多少發言權,但是沈機的領導,當天就在五星級的酒店宴請他。

他一點都不高興。

一路向南,接著是大慶,黑省最大的BUG,占總產值的一大半,他看著累。

又去了成套設備集團,鞍鋼、淩鋼、北大荒農墾,哈電,沒有一個是讓他看著舒心的,好像都得了哮喘病。

在冰城,給哈工程捐了一千多萬,連頓飯都懶得吃,更別提什麽捐贈儀式,匆匆走人,他是怕麻煩的。

唯一讓他另眼相看的是通化,醫藥產業後來居上,這裏是長白山腹地,盛產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藥物資源1133種,有人參、天麻、貝母、五味子、紅景天等珍貴藥材,總蘊藏量為20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中藥之鄉”,並與西雙版納和峨眉山並稱中國“三大天然藥庫。”

一時間,通化醫藥界群雄並起,李一奎、王振國、潘首德、修淶貴、王光遠、關寶樹……

在通化甚至中國醫藥的風雲榜上,書寫著各個的精彩和傳奇。

在全國五百多家醫藥企業裏有一大批的榜首,楊森,中美史克這麽牛逼的合資企業都被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