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7章 展盡黃金縷(第2/2頁)

為了發揮香港的窗口作用,政府先後在香港成立了一大批的中資公司。包括像華潤、中銀、中信、光大國際及招商局這五大中資集團。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榮家了。

榮家最大的產業是在七十年代成立的中信公司和後來借殼成立的中信泰富了,兩岸三地皆能混的風生水起,在香港李超人都要賣面子,不敢硬杆,能量自不必說。

當然八十年代以後也有很多人為是到香港注冊,然後再轉戰內地,最有名的是家電業的大佬黃宏生。

更多的是解放前後赴港打拼的一輩,比如未解放前就是大資本家的董雲浩和王時新等人。董雲浩是世界船王,後來兒子董建華還做了第一任特首。

王時新也不遑多讓,香港的前任首富,兒子娶了孫中山的孫女。

所以李和的話本身沒錯,目前所謂的很多港資公司,實際上都是在內地創業的內地人。

張培林抿了一口茶,笑著說,“李先生謙虛了,謙虛了。”

李和給這個矮胖的中年人遞了一顆煙,笑著說,“抽煙嘛?”

“哎呀,謝謝。”張培林本來想在這種場合不適合抽煙的,可是不接又顯得拘謹了,最後還是接了,見李和伸著了火苗過來,受寵若驚的說,“不用,不用,我自己有火。”

按他的想法,這樣年輕有為的年輕人,哪一個不是趾高氣揚,眉眼朝天的,哪裏能這樣謙和近人。

“不用客氣。”李和還是給他點著了煙,然後給自己點著了,說,“這是玉溪,不知道習慣不習慣。”

找不到芙蓉王抽,他現在抽煙都是到處對付著抽,最近迷上了紅色鐵罐的玉溪,抽起來口感還是不錯的。

張培林見李和肆無忌憚的吐出了煙圈,也有樣學樣吐了一個煙圈,再無拘謹,笑著說,“這煙好,不沖喉嚨。”

李和說,“我昨天跟朱工交流了下,對目前的進度非常滿意。但是在要求質量和進度的前提下,還希望貴公司能主動保障工人待遇,特別是馬上要過年了,咱們工人的工資還是要抓緊的。如果資金安排上有什麽問題,我們願意隨時幫忙。”

他從最近的報紙上嗅到了三角債問題蔓延的味道,他自然不希望火燒到自己身上,特別是不希望蔓延到那些辛辛苦苦的工人身上。

很多工人都是從農村來的,這些錢真的是一滴滴血汗掙來的,可能婆姨等著錢買米下鍋,可能孩子等著穿新衣。這些錢更多的可能是還是孩子來年的學費。

只有讓他們拿到錢,他們才能安心的回鄉,看一眼日漸衰老的父母,親吻一下年幼的孩子。

張培林大包大攬的說,“李先生,你放心,絕對沒有問題。我自己就是工人出身。拖欠工人工資這事,簡直天理不容的。我們一定會監管好下面的分包單位,過年前保證工人都能拿到工資。”

他對李和有了另一層認識,說話大概更加純粹了,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