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1章 互聯網+新農業

唐覺曉的目標最終還是農糧。

他是一個堅定的反戰分子,戰爭的根源在於饑餓,以往還可能因為別的打起來,但隨著手機推廣,等沙雕信息把所有人都洗腦完了,又有足夠的飯吃,想糊弄人打仗,這是非常難的……

躺著刷手機不好嗎?

問題是,中國是糧食缺口國……

別看糧產年年增,但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再加上扶貧把一些人從山裏帶出來,這些人的飲食需求也會增加,目前越缺越大。中國每年進口的農產品總價值1600億美金,要是不缺,怎麽會花這麽多錢買東西?

至於為什麽要賣出700億美金的東西,一個是飲食結構調整,賣出的這些是“活命”用的,中國已經不缺活命的這部分口糧了,缺的是增肌方面的,另一個原因……

中國需要美金。

看這些跨國經濟活動都是美金做單位,就知道中國一定需要美金。

大量進口農產品是因為農業部門真的自己沒辦法生產,糧食關乎到國家的穩定。如果美國開啟冷戰,同盟國拒絕賣,到時國內一定亂,所以自身增產很重要。眼下打起了水培主意,或是要長租農民手裏的地……

唐覺曉只想盡可能的“兩全其美”,既保整體增收,也保農民土地。

“辦法是有的。”

“請指教。”

“按照我之前給大家的荷蘭農業的發展,它是分為了五個部分。種植、養殖、賣貨、科技創新、工業結合研究……這五個部分的種植和養殖部分,可以交給那些農戶,他們把地租出來,給城鎮的小企業,那就可以拿一筆錢。然後他們人閑著,可以選擇外出打工,也可以選擇學習新農業技術後,進入自己租借土地的農業企業工作,再賺一筆。這樣一代代下去,土地依然在他們手裏。可能等到若幹年後,我們擁有荷蘭七八成……不,三五成的能力了,他們自主把地賣給官府,從農村人口變成城鎮人口、城市人口,也是有可能的。”

唐覺曉不是農業研究者,他眼裏極其困難的農業問題,在李德眼裏就不算什麽大事。

聽李德這麽一解釋,眾人都有一種心頭大石放下的感覺。

李德說:“但我們可能擔心另一方面,我們擔心有人說農業研究者、農業學生是來搶農民工作的,或是官府想要農民手裏的地……怎麽說呢,他們的確可以寫出一套自己的邏輯,但只要我們看看歐美的情況,就知道務農的人太多,人們反而累,又賺不到錢,整體效率也低。如果我們進入行業的上遊,我們不需要那麽多人務農,大家會更輕松。”

唐覺曉說:“那必須讓人們有選擇權。”

“這是一定的,幾乎所有農業研究者內心想的只有一件事,讓人們有飯吃。故意讓人沒飯吃,我相信我這一行裏沒人會去想。”

唐覺曉預見到了新的未來……

20年後做農業的一定很賺錢,關乎國家戰略,關乎糧食危機,就算本身不賺錢,官府也會發補貼讓人賺,保證發展和穩定。

到時候一家家的城鎮農業企業,會制定圍繞城鎮附近的農業做計劃,想辦法爆產。

就像誰都知道炒房賺錢,但並不是誰都成功炒房賺了錢,當很多人意識到做農業可以賺錢的時候,已經沒他入局的機會了。甚至他提前知道,也很難入局,同理房地產。

一家家城鎮農業企業做大、做強、互相吞並再壯大……

當荷蘭式的室內技術達到巔峰,現有的耕地可能就全成了森林,用種樹來搜集太陽能。

而村莊會慢慢荒廢,百年後、兩百年後,可能縣城會荒廢,繼而是小城市荒廢,科幻裏的未來城市會出現,虛擬現實技術也變得完美,甚至可能慢慢開發宇宙。

唐覺曉嘆道:“真想見識一下未來啊,要是我晚生三百年就好了。”

李德笑道:“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曾這麽想過吧。”

唐覺曉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讓盛唐挨個的和城鎮農業企業合作,官府遲早會補貼農業企業,而不是精準到個人農民。我們先虧點做了,打造起自己的品牌,等著改政策壯大?”

“我不敢肯定官府這方面決策人是不是會這麽幹,但如果讓我決策,我經過多方面思考,多半會選擇這麽幹。但這麽幹的過程中,維穩很重要,不能讓人輕易就成為流民。”

“流民……這詞真遙遠。”

“但也要防微杜漸。”李德說,“和這些合作,或者我們自己做,用大數據、雲計算來賣農產品。如果打造出了品牌,我們可以在國際上強行打爆對手,這可以忽視大數據和雲計算。不過這都是短期目標,長期的來看,還是得做水培,成立實驗室,從最基礎的藻類培育研究起。如果缺人,甚至可以去請國外的專家,給錢到位他們是願意來的。還有,我國工農業用地重合,這也是一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