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商人?共產主義戰士?(第2/3頁)

“這樣的報道,首先沒什麽亮點,另外,如果就這樣報道,估計有很多人看了以後不會相信,所以我們就想,幹脆深入一點,結果,還沒等我們有所行動呢,非典就來了,只能拖動現在,這次剛好知道馮總也要回來,我們就想著跟他一起來看看。”

“我們一平,從小就是一個很刻苦用功的孩子,”說這話的,是陸副部長,“這絕不是假話,李記者,因為工作關系,我們部門,應該最了解一平,我們不但問了老師,也問了他的同學,從三年級開始,他就一直是優秀學生,以及他從二年級開始就名列前茅的成績,同樣說明了這一點。”

這些話李志雄只是姑且聽著,就是馮一平小時候是個從來不好好上課,只知道打架欺負人,讓老師和同學頭痛的小霸王,現在肯定也會被粉飾成為一個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好孩子。

“我最想不通的一個問題,是他為什麽會在這樣的地方,幾位別介意,我並不是說這裏不好,只是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說,至少省城比這裏有優勢。”李志雄問。

有另兩位在,其實黃承忠真不好回答這些問題,他要是回答,那就近似於自誇。

好在還有號稱最了解馮一平的陸副部長。

“放在一般人身上,這樣的問題,確實不好解釋,但那是因為他們都不是我們一平。”陸副部長來了談性。

“雖然我們沒有機會當面問一平,他爸媽也沒有明確回答,但他們家從92年開始試著做點小生意的時候,始終就堅持兩個原則,首先,他們做的生意,是要能帶動周圍的鄉親也能致富的,其次,當然是自己也要能致富。”

李志雄是越聽覺得越假,拜托,我是記者,我要聽到的是事實,不是故事。

雖然他掩飾得很好,但臉上依然露出了些不以為然的神情,那三位也沒說什麽,聽陸副部長繼續講,這樣的事,盛正特別有體會,一開始,他也是不信的。

“比如,最開始,他們家在省城推著車買糖炒板栗,很快,帶動村裏的十幾戶去省城做同樣的小生意,後來,他們家又開起了面館,就是現在牌子非常響,加盟店眾多的老家味道面館,現在,他們幫助我們鎮近百人,在各地開了近兩百家面館,而且,不收一分加盟費用。”

“他們在市裏收購了一家破產的國有加工廠,投入大量資金改造後,從他們村帶去了幾十位工人,工資和原來留下來的工人同一個水平。”

“至於他們在鎮裏開辦的第一家工廠,就是那一家,現在最靠近路邊的那一家,嘉盛櫥櫃廠,就是為了幫助他們村更多的人脫貧。”

“如果單純從投資回報的角度考慮,那家工廠也不應該辦在這裏,因為像櫥櫃廠需要用到的木材這樣大宗的原材料,很多也要從外面運進來。”

“他高中的時候,開始在市裏開便利店,一開始的所有一線員工,都是我們縣裏的中專職高之類學校的學生,當然,到現在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

“他們的裝飾公司,一開始所有的工程隊,都是我們縣裏的人。”

“後來,他們又在村裏辦起了食品廠和茶葉廠,前兩年開始,陸續投資5個多億,在這建起了這個工業園,和一個桑蠶絲基地。”

“李記者你應該也知道,他用的全部是自有資金,沒有讓銀行配套過哪怕一分錢的貸款,以他這樣的投資額度,別說在我們省城,就是在沿海,你說,會不會受到追捧?”

李志雄一時還真說不出話來,5個億的現金投資,在哪都算大項目,憑這一點,他就完全可以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座上賓。

“那他為什偏偏要在這裏投資?李記者,你說他就單純是為了自己賺錢嗎?”

不愧是搞宣傳的,陸副部長最後來了一個反問。

李志雄大記者同樣語塞。

“從客觀上看,除了他現在在美國投資的那幾個公司,從他們家一開始創業,他們在國內每新上一個項目,這個鎮,我們縣,就總有一批人會跟著收益。”盛正說。

“這樣說並不準確,一平在美國投資的那些公司,其實跟我們還是有關系,他在外面賺的錢,最後還是反哺到國內,很多都會投資到我們這個山旮旯裏的小地方。”黃承忠今天晚上,第一次幫馮一平說了句話。

系著圍裙的老板,端著一個不銹鋼的托盤給他們送上來烤好的烤串,站在旁邊聽了一會,這時也插嘴,“連我們這些算小賬的人都清楚,一平拿那麽多錢,在外面,絕對可以找到更好的生意做,賺的錢也更多。我們沒有一平那麽好的眼光,但也知道哪怕就是拿幾個億去做房地產,那絕對也比現在回報高,他為什麽要把錢投在這?就因為他是一個不忘本的人,因為他沒有忘記我們這些鄉親。要不是他,我這樣要文憑沒文憑,要本事沒本事,要力氣也不大的人,能過上現在的日子?我那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沒考上大學,只讀了個中專,能在離家這麽近的地方找到工作,還拿著不比沿海低的工資?”